“稳中有进”的四川答卷

13.01.2014  13:43

     ——写在2014年省两会召开前夕(一)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数据:2013年,四川CPI同比上涨2.8%,远低于3.5%的年度调控目标。尽管更多宏观经济数据尚未出炉,但来自各方的信号已经表明,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四川经济实现“稳中有进”已无悬念。

    这是一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看全国,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产能相对过剩……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看四川,不仅与全国一样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攻坚战”,还经历突如其来的“遭遇战”:“4·20”芦山强烈地震和“7·9”特大暴雨洪灾接踵而至。省统计局预测,仅“4·20”芦山强烈地震,就拖累全省经济增长近0.3个百分点。

    这更是一份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检阅报告:省经信委预测,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可望下降6%以上,超额完成5%的预定目标。同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则有望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值,实现“加速跑”。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走过不平凡的2013,四川交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四川答卷”。

     稳增长,“换挡”不失速

    岁末年初,“哪些市州将成为新晋千亿元GDP市州”,又成为热点话题。据省统计局预测,今年我省有望增添3个千亿元GDP新成员。这也意味着我省GDP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将达到12个。

    群星闪耀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源自全新发展战略的开启: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全省竞相跨越新格局;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

    然而,这个谱写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开局之年,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宜宾惊雷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该公司连续10年保持的销售收入两位数增长纪录在2013年被打破,首度滑落至一位数;芦山县城郊的四川邦源科技公司因为地震受损严重,上百台机器全面停产……

    惊雷科技与邦源科技的个体体验,在2013年7月,演变成一场更大范围的震动。当月,全省工业经济刚刚走出的“小阳春”急转直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6月的12.6%,大跌至7.8%。

    “必须全力促进经济稳中回升。”紧急关头,“政府之手”果断出击。

    8月初,《2013年下半年工业经济稳增长八条措施》出台,提前下达技改贴息资金1亿元,出台直购电试点政策和丰水期富余电量消纳措施、切实为企业减负等一揽子举措。

    一年里,抓投资、促工业、促消费、推进城镇化等4个“8条措施”,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10条措施”,逐一落地。

    一条“V”型反转的发展曲线由此出现:8月起,全省工业经济逐步企稳,9月,恢复两位数增长,10月、11月均保持11.4%的增速,划出上行线。

    稳增长,既需要解决即期困难,更需着眼长远发展。

    5月16日至17日两天的“央企入川”活动中,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以小时来计算自己的在川时间:随时都在谈项目。与宋志平一样,60余家央企“大佬”齐聚四川,共话四川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活动期间,几千亿元的投资项目签约,而就在20多天前,四川还处于抗击7.0级强烈地震的非常状态。

    此前的民企入川,此后的港澳企业四川行、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科博会、西博会等盛会,四川不仅吸引了全球目光,更斩获了真金白银的投资项目。这些项目,将奠定四川未来增长的巨大空间。

     调结构,质效双提升

    稳中求进,就是既要“”,也要“”。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

    镜头转向川南重镇宜宾。2013年占该市工业半壁江山的煤炭和白酒双双面临冲击,直接导致该市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仅为6%。另一个数据透出了不一样的意味:2013年,宜宾市成功创建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破300亿元。

    放眼全省,一个“”字更是贯穿全年。

    “”,是时代赋予的命题。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三高一低”的粗放增长方式以及通过政府高负债推动快速增长已不可持续,四川到了“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关口。

    “”,是面向未来的选择。一旦错失转型发展良机,将来会付出更大代价。利用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加剧形成的倒逼机制,四川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上寻找新出路。

    化解过剩产能,腾挪发展新空间:2013年,全省关闭小煤矿400多处,大力推进钢铁、造纸、水泥、玻璃、光伏等过剩行业整合化解,有序淘汰43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

    培育优势产业,打造新兴增长点:2013年前11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4.9%,七大优势产业中,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产业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的不仅是产业。

    从空间视角审视,2013年,四川经济活力的源头正由核心向外围延展。10.8%∶9.8%,这是前三季度四川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川东北经济区和增长最慢的川南经济区的增速对比,仅为1个百分点的差距,显示出正在缩小的区域发展差距。不仅如此,据省统计局预测,2013年,我省还将新晋3个千亿元GDP市州。难怪学者评价:成都经济区作为重要动力源的能量不减,随着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经济正迸发新的活力。

    从投资结构观察,去年全省安排的500个重点投资项目中,高速公路投资近年来首次“减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升温”。不仅如此,民间资本投资占比,在这一年不断攀升,2013年前11月,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56.2%,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的过程中,四川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建材西南公司等4户企业兼并重组51户水泥企业,对过剩产能进行整合;对淘汰类和限制类高耗能企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先后分两批对19户企业执行了惩罚性电价等要素供给措施,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

     促改革,动力更强劲

    对四川民营企业家来说,“稳中有进”,离不开一扇扇投资的“玻璃门”不断被打破,让民间资本的触角得以自由伸展。

    近日,由富临集团联合省内10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筹建的天府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顺利获得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名称预核准。由富临集团发起筹建的天府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包括铁骑力士集团、波鸿集团等川内民企大腕。

    去年8月出炉的《关于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可以为民企进军金融找到最直接的注脚。《意见》提出:“切实破除体制性障碍,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文化、医药健康等领域”。

    数据更能显出成效,去年前11月,我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3.1%,较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高出6.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领域的改革仅是2013年四川改革的冰山一角。以改革为引领,四川经济在2013年蓄积面向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5月,《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公布,六大重点工作、五大改革措施,不仅铺平了农民入城之路,更拓展出扩大内需,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9月,《关于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炉,提出了推进城商行改革与发展、壮大城商行实力的措施,13个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随之谋划启动……

    破除“玻璃门”,拓展发展空间,更是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对宜宾人张泉来说,2013年最影响其生意走向的在于“煤炭经营许可”的取消。正因为如此,其煤炭经营部不仅快速开张,还顺利接到一笔百万元订单。

    去年,省政府明确提出“审批事项全国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目标。省本级除取消调整3批257项行政审批事项外,还取消38项非行政许可项目,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3项;目前省本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60项左右,是全国最少省份之一。

    一边是改革,一边是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四川正敞开大门,引世界新风。

    去年前11月,四川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达8233.3亿元,同比增长11.4%。签约的项目不仅提升硬实力,也在促进改革中提升软实力。

    2013年6月,中西部首例“区港联动”通关模式在蓉启动。这一模式节省了企业进出口货物在综保区和成都空港之间办理转关、人工施解锁、载货登记簿的登记核销等10个环节。短短3天后,成都青白江铁路集装箱基地和成都空港试行无纸化报关,进一步减轻企业成本,减少海关办公成本。

    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走过2013,四川收获稳中有进新开局。 记者 董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