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区的一天:新型城镇化建设筑起\"小康梦\"
11月22日一早,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黄湖社区里,冬日温暖的阳光播洒在一排排黄墙青瓦的二三层小楼上,一个宁静而崭新的移民社区开始了新的一天。
本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在这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面积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正筑起他们的“小康梦”。
规模经营,让腰包鼓起来
上午9时左右,42岁的刘金华走出家门,来到自家蘑菇种植地,检查蘑菇的生长情况。
“这是我第二次随丹江口水库移民,背井离乡,啥都不适应,咋办?”刘金华性格爽快,话匣子一下就打开。
2010年,响应社区政府鼓励移民自主创业的号召,刘金华参加了社区办的种养培训班,还自掏腰包1万元到宜昌学习蘑菇种植经验。
“没想到,第一年就得了个大丰收,赚了十几万,在老家哪有这么多钱!”刘金华乐了,眼里闪着光,“社区给移民很多政策优惠,我们发家致富有信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据黄湖社区党总支书记赵久富介绍,除引导农民发展种养等多种经营外,社区还着手从土地做文章,以租赁形式整体流转土地6000亩,给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每户流转土地每亩获利300多元。
赵久富说,他们还计划总投资1.08亿元,发展3000亩优质稻、1000亩观光旅游生态园,将黄湖移民新区打造成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于一体的全国移民第一村,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
如今,刘金华已是社区蘑菇种植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带领几户家庭种蘑菇。在这片新的土地上,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村里招工,让打工不再远行
下午2时,湖北辉创重工集团的厂房车间里机器轰鸣。记者戴上安全帽,跟随集团办公室主任陈建国参观生产车间。打磨、弯制、焊接……厂房里热闹而有序。
陈建国告诉记者,工人的收入根据工种技术的难易而不同,技术门槛最低的打磨工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技术要求较高的一个月能有七八千元。
“我们是优先招收移民,好多外地打工的移民都跑来我们这儿上班。”陈建国说,目前厂里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人来自社区移民,企业专门组织工人上岗培训。
赵久富说,县政府把企业请到村里来招工,“现在,移民们每天早上骑车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像城里上班族一样,还能照顾家里,去外地打工的也渐渐少了。”
今年,黄湖社区还计划年内建成一座标准化厂房,以厂房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合作,从事粮食加工等,以解决300名年龄偏大的男性和在家妇女就业,让他们也“不闲着”,让新区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
配套完善,让“家”更温暖
下午4时,夕阳余晖渐渐落下,在154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下,记者和农民艾玉东坐在小院里聊天。
“老家好,我的新家更好!”艾玉东给记者讲着他的晚年生活:“儿女都工作了,我和老伴就在家安心照顾孙子。这里有文化站、体育馆、老年活动室,每周末还免费放一场电影。团风县唯一的公立幼儿园就在我们社区,这样的生活,我们挺知足。”
说话间看看手表,艾玉东有些坐不住了,到点要接幼儿园的孙子回家了。
安居乐业是中国老百姓对幸福的最朴素描述,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指标。这些年,黄湖社区的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12年投资47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投资85万元的排水泵站项目均已建成投入运行。
赵久富介绍,社区100%人口参保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有498人享受养老金发放待遇。
在这个5.33平方公里的移民社区,“移民”变“居民”,发展让大家的生活大变样。赵久富说,中央的决定令我们振奋,希望政策越来越好,举措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记者姜潇 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