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缺乏盈利模式融资降温 烧钱难以为继如何突围

05.09.2016  18:41
      缺乏盈利模式,上半年天使投资和VC投资额下降三分之一

  烧钱难以为继 移动医疗如何突围?

  自从“互联网+”概念提出以来,如何与传统行业实现更好地结合已经成为了各界广泛讨论的焦点话题,特别是在医疗领域,人们都认为移动医疗无疑是风口最为强劲的细分市场。

  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5年,移动医疗企业融资次数分别是22次、25次、58次、156次、283次。不过,目前资本对移动医疗也已呈现理性回归的态势,上半年移动医疗领域天使投资和VC投资额下降了1/3,一路烧钱的移动医疗企业面临商业模式重构的挑战。

  烧钱难以为继,移动医疗企业该如何实现突围呢?9月2日,在一场主题为“革新·转型”的移动医疗沙龙上,包括就医160、新元素医疗在内的一些移动医疗企业都把突围方向瞄准了商业健康保险。

   行业仍处在烧钱阶段

  目前国内大小移动医疗公司已有数百家,而不同的移动医疗公司进入该领域的入口也不同。易观智库研究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可以分为八大垂直细分领域,包括问诊咨询、导医平台、医疗学术、自诊自查、预约挂号、医疗咨询、疾病管理、体检等。其中,医疗学术类和自诊自查类占比较多,分别占26.0%和21.4%。

  不同移动医疗企业的商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医、药、保险入驻平台,诊后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开拓,线下诊所,医护上门,互联网+医生集团等模式。移动医疗企业在前期为了扩大市场,获取海量用户,都会有一个战略亏损期。所以,不断融资是移动医疗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4-2015年是移动医疗企业大规模融资期。比如,倍泰健康获得汤臣倍健C轮融资,金额为1亿元。华康全景网获得阿里巴巴数千万美元C轮投资。微医集团获得腾讯、复星医药等E轮融资,融资金额3亿美元。就医160也在2015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成为第一个登陆新三板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8月22日,就医160发布2016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约277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7%,是去年全年总收入的116.7%。尤其是其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约为2429万元,去年同期约为495万元,是去年同期的5倍左右。经过2016年上半年发展,就医160互联网收入增长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

  就医160目前的收入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一方面是公司医疗软件及销售。而互联网医疗收入又主要来自于三个渠道,一是医疗服务企业合作的服务费,按月或年收费;二是药企合作品牌营销收入;三是保险销售收入。

  尽管营收增长幅度很大,但是前期靠烧钱来维持高速增长是互联网行业一贯路径,就医160也不例外,公司仍然处于战略亏损期,在报告期内公司累计亏损约5172万元。

  “由于市场大规模扩张的需要,今年上半年在职人数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就医160CEO罗宁政说,上半年公司支付的人力成本为5919万元,而去年同期仅为1432万元,人力成本也增加三倍多。

  医生资源、用户活跃度、可持续烧钱的能力都成为摆在移动医疗创业企业面前的几座大山。但是,在靠烧钱获得移动医疗平台海量用户后,如何让流量变现也成为这些企业成长的烦恼。

  “目前互联网医疗还处在探索阶段,国内成功的例子还是太少了,因为盈利模式一直还困扰着所有的企业。”深圳市倍泰健康测量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炎林说,现在要烧钱不仅让企业担心,投资者也担心。

   资本方大多静观其变

  与前两年移动医疗行业大谈颠覆并换回大量真金白银的“美好时代”不同的是,从今年开始,移动医疗的融资温度开始大幅降温,投资者也逐渐恢复理智。从数据上看,上半年天使投资和VC对移动医疗投资额下降了1/3。

  不过,在分享投资董事总经理赵洪看来,对于有好的商业模式的移动医疗企业来说,资本的寒冬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寒冬,其实是对一些商业模式不合理、不清晰的企业而言。

  “我们可能并不认同现在市场上热点的移动医疗项目。”分享投资合伙人黄反之也表示,虽然这些移动医疗项目往往聚集了数千万的用户,知名度非常高,估值非常高,也融了很多轮融资,但是共同的问题是没有现金流,没有商业模式。

  为什么一些有海量用户的移动医疗企业很难实现流量变现呢?在黄反之看来,一是没有抓住医疗资源的核心,起码在当下,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医疗资源的核心仍然是好医院、好医生,而不是简单地把线下的搬到线上就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大多数的互联网慢病管理,并没有抓住用户的刚需,解决真正的痛点。所以他们无法产生黏性,“当你有补贴的时候,可能上面有流量,当你取消补贴的时候就没有流量了。

  黄反之介绍,分享投资看好的移动医疗模式有四种,一是在细分的大病种;二是要重度垂直切入,切入到诊断和治疗环节;三是一定要抓住医疗资源的核心,一定要让医生、医院主动去使用该产品;四是要能产生现金流。

  资本的寒冬,对于移动医疗企业来说也将是一次洗牌。罗宁政就表示,资本并非不愿投资,而是会更关注企业的造血能力,在资本遇冷的时期,如果企业能做到成本控制,做好收入和盈利,可能会成为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

  此外,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也要尽可能避免在寒冬期进行激进式扩张,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业务范围。今年8月,就医160就被爆出裁员300人,其官方回应是“公司业务重点转移,公司计划对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需要优化的人员占全公司总人数的1/3左右。”可见,为了资金链的安全,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也更加地谨慎。

  赵洪说,目前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更看好有技术、有商业模式的项目,“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肯定很难融到资了。”整体而言,对于移动医疗行业,很多资本方仍处在静观其变的阶段。

   健康险或成为突破口

  用故事去吸引资本下注的火爆时期已一去不复返,这些拿到A轮甚至C轮的移动医疗企业都在试图快速突围。

  事实上,要实现突围也就是要解决“谁付钱”的问题。记者发现,与商业保险合作,深度开发商业健康险,成为众多移动医疗企业的商业突围模式。

  根据相关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产值大约是4万亿元。但是在整个医疗支出中,个人支出为2.4万亿元,医保支出为1.2万亿元,而商业保险支付只有2400亿元。“我国商业保险支付比例只有个人支付比例的10%左右,而美国商业保险支出占到个人保险支出的30%,这也证明了我国未来商业健康保险还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罗宁政说,未来要降低个人的支出,个人要少花钱,可能有的一个方式,就是把商业保险拉起来。

  保险就是支付,移动医疗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往往能把真正的消费人群放在一边,把健康服务方和保险支付方进行结合,解决移动医疗的支付问题。

  “大健康产业一个很强的支撑方应该是商业保险。”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黔也表示,商业保险里面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怎么去设计慢病人群和带病人群的保险,“如果你不敢控风险,你的赔付高,你就一定不敢设计这个保险产品的。”而帮助慢病人群控制疾病风险,正是移动医疗中的慢病健康管理正在做的事情。移动医疗企业把商业保险公司当作他们的付费方,与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以“保险保单+医疗健康服务”作为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向他们的既有客户群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这种合作方式真正解决商业保险公司的痛点,也将解决移动医疗公司支付上的痛点。

  罗宁政透露,就医160的定位是做一个生态系统,把流量资源开放,和医疗机构、药品企业以及保险公司、医疗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机构等合作,提升增值能力。比如,高端诊所和专科医院合作,给药企做品牌推广,与保险公司合作进行停诊险、疾病险、母婴保险等特色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开发及推广等,来实现盈利。他预计,今年公司收入大概在1亿元,下半年接近盈亏平衡,明年可以实现盈利,在移动医疗企业里面率先实现盈利突围。

  目前,移动医疗处于市场启动阶段,但是我国仍以基本医保为主导,商保市场较小,仍需等待国家医疗制度突破。不过,随着就医160、新元素医疗等为代表的移动医疗平台的不断探索尝试,商业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清晰化、明朗化。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