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反恐应鼓励公众举报形成网络

15.10.2014  22:09

  法制晚报讯(记者汪红) 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论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提出,反恐不能仅依靠政府和军队,必须让社会公众参与,开门反恐,科学反恐。

  王宏伟认为,反恐斗争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去除恐怖主义的思想根源或意识形态根源,去激进化。

  所谓去激进化,就是阻断公众接受、实施暴力极端主义的路径。去激进化手段,包括发展社区矫正,控制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等。

  王宏伟说,打击恐怖主义必须要阻断其融资渠道,而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兴起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仅仅依靠传统管制手段难以阻断恐怖主义的融资渠道。

  必须把禁毒、反洗钱等行动与反恐结合起来,削弱恐怖主义的社会支持,形成公安、金融机构、社会公众全方位反恐网络。

  此外,尽管我国对枪支爆炸物等管控非常严格,但恐怖分子具有高技术化和高知识化,能用日常生活物品制造炸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犯罪分子就是用高压锅来制造炸弹。

  对恐怖主义的预防和打击不能单纯依赖武力,而要综合治理;政府、警察和军队虽然仍是反恐主导力量,但还要广泛动员全社会,把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社会力量吸纳到反恐体系中来。

  王宏伟认为,反恐的理念是“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在防范阶段,去激进化非常重要,要通过教育手段,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

  同时,情报工作不能仅依靠专业部门和技术手段,专群结合在今天反恐背景下应赋予新的意义。专群结合要求形成警方与公众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应鼓励社会公众及时举报,有公众的参与,就能及时发现恐怖主义活动的蛛丝马迹。

  此外,公众是恐怖分子袭击的直接受害人,如果公众有起码的反恐技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或削减恐怖袭击的负面影响。如果对公众没有进行很好的反恐教育,就可能会传播恐怖情绪,这正是恐怖分子所期望的。

  开门反恐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反恐就是要实现公众理性、有序参与,要培训社会公众的反恐知识和技能,否则只可能会增加反恐的行政成本。

  公众反恐教育包括如何识别恐怖主义、怎样精确报警、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做出最初响应。

  王宏伟提醒,把公众纳入到治恐体系中,要确定社会公众扮演的角色,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公众能做的是留意、报送信息,协助警方处置,但不能在缺少人身安全保障情况下盲目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