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撰文称三中全会后将迎来官员下海潮

13.12.2013  03:02

   从官员“下海”到企业家社会

  官员“下海”,近些年里算是比较少见的事情,最近又开始被议论、被关注。前些时候广州两位官员先后“投奔”民企,引来热议。这两天,又有一位机构经济学家撰文,称三中全会后将迎来新一轮官员下海潮。

  “投奔”民企的官员未来是否能闯出一番新事业,需要时间去检验。三中全会后新一轮官员“下海”潮是否能形成,也需要观察。但透过上述这些信息,隐约让人感觉到的是,官员“下海”这个现象恐怕不会像前些年那么沉寂了。

  这位机构经济学家根据三个方面的事实来证明其论点:一是市场决定作用这一提法的面世;二是国企再改革的效应;三是廉政新风之下当官越来越不容易。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接下来能不能形成“下海”潮,却是未知。

  官员“下海”,即是从国家公务部门“”到了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在青年人挤破头也想成为公务员的大背景下,官员反而“下海”,反差自然强烈。不过,官员“下海”未必是坏事情,恰恰说明了“官本位”文化的某种消解,反映了市场的吸引力在增大。因此,对于官员“下海”这一现象,应持欢迎态度。当然,也要警惕一些人夹带权力“下海”,那一定会产生不少新的问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在上世纪的80年代,曾出现过一波官员“下海”潮。那段历史至今令人印象很深。一批有文化、有素质的官员进入商界,给市场增添了活力。当市场的大门打开,那些长期在体制内的官员发现了另一个天高任鸟飞的空间,甚至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去处。也要承认,这个过程中亦伴随出现了一些乱象。

  这波官员“下海”潮最终渐渐退潮。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企经营环境不佳,诸如融资艰难等问题深刻困扰着创业者,国企垄断等问题也阻碍着民营企业家的创富之路。相比而言,公务员系统却有较强的稳定性,隐形福利不错,也存在着“权力资本化”现象。总体来说,“官本位”文化还是有着相当的市场,很多人对权力心存敬畏。

  这样的强烈对比,导致了两种结果,一是公务员系统对年轻人有很强的吸附力,很多人由此踏上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之路;二是体制内的人不再愿意出来,更别说官员“下海”了——偶有个例,那也主要是有特别的个人原因。中国的官场内部渐渐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锁住”效应,包括官员在内的公务人员普遍倾向于在体制内发展,而少有从官场转向体制外的想法。

  显然,如果更多的官员愿意下海,更多的公务人员愿意走向体制外发展,那一定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定是市场经济更有活力和生机。一个人无论在体制内外,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但倘若体制内吸附力过强,则一定是不正常的。在这个意义上,更多的官员走向体制外,在市场里冲浪,为人所乐见。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一直憧憬一个“企业家社会”。在其看来,“企业家社会”是克服福利社会之弊的一种社会生态,是社会资源大量流向创业者、创富者、创新者的社会,是能够为创新力量提供自由和空间的社会。从当下中国的情况来看,如果官场“锁住”效应不消失,则理想中的“企业家社会”难以出现。破除这种“锁住”效应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需要改革政治体制,营造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

  警惕一些人夹带权力“下海”,属于另一个问题,但也值得提醒。这种形式的“下海”,是腐败的另类形式。对于“权力资本化”现象,必须竭力遏制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