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连片扶贫:一位农妇的机遇和底气
昨日的青川县红光乡小荆村之行,彻底颠覆了记者三年前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和认识,从村民董国美这位普通农村妇女的神情中,记者看到了青川县,甚至秦巴山区、全国贫困地区未来的一种让城里人羡慕的前景……
初冬时节的大山层林尽染,一幢幢人字顶青瓦白墙“小别墅”镶嵌其中。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几畦绿油油的菜地,微风起处,翻飞的银杏叶与茶园中的黄色粘虫纸为静默的大山增添无限生机与动感。
阳光斑驳地渗进小院,把主人的脸颊映衬得更加笑容可掬、红光满面。
董国美领着记者参观了她的两层小洋房,一尘不染,水电气(沼气)的使用与城里没什么两样。房后的猪舍、鸡舍、兔舍,与人住的地方一样干净,闻不到一丝臭气。这位中年妇女一人撑起全家的种植养殖产业,还要照顾84岁的老母亲以及读初中的小儿子,腾出丈夫与两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在外务工,而无一丝倦意,是什么精神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的辛勤劳作?
“我三个娃,得给他们把家底垫实点,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董国美说她可是尝到打工给她带来的痛苦。
十多年前,前夫在打工工地遭遇意外死亡,留下两个男孩。因两个娃小,她没有改嫁。第二年公公去世,留下婆母一个
人,她便承担起了照顾婆母养育两个孩子的重任。小叔子胡孔银觉得嫂子人好且有担待,便与嫂子结合,共同承担起家庭责任,并有了第三个孩子。当一家人日子刚刚好过一点,胡孔银在矿山打工弄断了脚筋,照顾丈夫与承担家庭的重担再次落到董国美一人身上。丈夫的脚踝尚未完全恢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小荆村家家户户房塌地毁。与其他村民相比,董国美一家运气似乎更差,长子胡茂强在地震中骨盆断裂,先后在广元、成都、河北四次手术,年底才回到家中。
跟其他村民一样,董国美在政府帮助下贷款建起了房子,全家人终于有一个栖身之地。短暂的喜悦之后,一大笔沉重的债务成为村民们深深的忧虑。董国美一家更甚。
2011年,四川启动了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青川县实施了第一轮10个特困村扶贫攻坚计划,小荆村被纳入其中。此时,董国美丈夫和长子的伤也痊愈,全家人铆足干劲准备大干一场。
“书记、县长经常来给我们开会,乡上的干部天天都在我们这儿,问我们做
什么可以赚钱,当我们决定种茶、养兔以后,他们又帮助我们规划,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一件一件地落实。”董国美说,“改厨改厕建沼气都有补助,建1亩茶园补助200元,茶树苗免费给,还免费培训养茶和管护知识;养一只兔子补助60元,建猪圈和鸡圈每平米补助120元,去年政府发放给我的补助有4万多元。”董国美越说越高兴,“政府来给我们垫底,所以今年我在老屋基上面新增建了144孔兔圈,在老茶园的基础上新增了16亩茶园,我得马上把这个兔圈的兔子买回来装满,政府今年的1万多补助我必须挣到手,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2013年,董国美一家的改厨改厕和周围环境整治结束以后,董国美觉得种茶和养兔比过去种粮轻松多了,安排他们爷仨出去打工,挣点钱抓住政府补助的机遇来扩大家庭产业,自己在家种养顺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同样是打工,现在与以往心态不一样,以往打工是主业,现在打工是补助……”董国美说,“他三爷子打工赶不上我在家的收入。”
那底气那自信哟……
记者 熊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