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大公租房项目亮相 3300套房下周启动申请

08.11.2013  11:47

  叮咚咚的打钻声,不断从锦江区三圣乡粮丰村东锦瑞苑楼盘里传出。这嘈杂的声响在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陈祥听来却“很舒服”。在这片土地上,2463套公租房即将推出,“如果能顺利申请到一套,我能从不足20平方米的小隔间里,搬进敞亮的新房子,光是想想,心里就特别暖……”如今,陈祥正积极准备资料,期盼着即将迎来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冬日暖阳”!

  而事实上,“东锦瑞苑”只是成都公租房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成都今年大规模首推3个公租房项目,近3300套公租房建设规模,正为这座城市打下扎实的根基,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成都手笔

   近3300套公租房下周启动申请

  去年8月,陈祥来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上班、吃饭、睡觉,偶尔去市区逛逛,几乎成为这个年轻人生活的全部。“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对于现在租住的这个“”,陈祥这样概括。不到20平方米的私人空间里,一个简易衣柜,一张写字桌,一台电脑,这就是陈祥“”的全部。迫于租金压力,陈祥甚至没办法租一间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居。

  尴尬在上月得到化解。成都将首次规模化推出3个项目,共计近3300套公租房,本月起,包括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只要满足条件即可申请。这一次,陈祥看到了希望。

  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在下周,3个公租房项目即将启动申请,预计明年春节市民可拎包入住。

   保障亮点

   新就业职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入住城市不再是梦

  “这意味着,我也够条件申请公租房了吗?”初次听到这样的政策,陈祥有些不敢相信,在他的印象中,只有住房特别困难的家庭才能申请到保障性住房,没想到他这样的“夹心层”也有机会。

  陈祥的疑问,正是此次最新出炉的成都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中最大的亮点——公租房同样还保障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对于新就业职工,除了满足收入线的条件之外,凡是具有中心城区正式城镇户口,大中专院校或职校毕业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在中心城区无自有产权住房的可以提出申请。对外来务工人员,凡是满足收入线条件之外,具有本市户籍或持有成都市居住证,主申请人在中心城区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交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人群都可以提出申请。

  到底什么样的公租房能够让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接受?陈祥想了想,觉得租金便宜、稳定最重要。“我觉得公租房的租金能控制在收入的五分之一,要不生活就紧了。

  的确,公租房租金的计算,是新市民群体最为关注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公租房租金标准原则上按照市场租金的70%-80%确定。这一数据也得到了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的证实,“公租房的优点之一即是租金便宜,一般是市场租金的70%—80%,但在实际中租金的优惠力度还不止这些。”该负责人介绍,在签订公租房合同时,明确规定合同期限内租金固定,因此无论市场租金如何涨价,公租房的租金固定不变。

   便捷完善

   地铁、超市、商圈公租房配套一应俱全

  在完整的政策体系“庇护”下,上月底,成都正式向社会公布首次推出的3个公租房项目。可以预见,3个项目建成后,将为近3300户住房需求家庭提供保障。

  具体来说,3个项目分别是“东锦瑞苑”项目,位于锦江区粮丰村6、7组,共建公租房2463套;“翠屏北里”项目,位于成华区新山村2、5、11组,共建公租房424套;“竹林居”项目,位于成华区荆竹村4、7组,共建公租房409套。“对公租房环境有怎样的期待?”面对这一问题,陈祥想也没想立刻说道:“我没有太大要求,只需要交通方便点,买菜方便点。

  关于这一点,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交通便利是3个公租房项目的最大特点,不仅每个项目都有多路公交车能够到达,而且“东锦瑞苑”、“竹林居”项目更是名副其实的“地铁楼盘”,分别位于地铁2号线洪河站和地铁1号线升仙湖站附近。

  便利的不仅是交通,根据规划,3个项目周边的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比如在“东锦瑞苑”项目周边,就规划配套有树德中学、华西东区医院等,同时周边紧邻两个便民菜市场。在“翠屏北里”项目周边有两层集中商业的综合楼,形成片区商业中心。在“竹林居”项目附近还有成都动物园、沙河公园、熊猫基地等公园配套,成都市双水小学等教育配套,以及416医院等医疗配套。

   新闻背景

   全国率先建立

   阶梯形住保体系

  在庞大的住房困难群体中,同一家庭在不同阶段的收入和住房需求也不断变化,如何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成都做出了有益尝试。“形成梯级保障体系,使得更多中低等收入人群享受住房保障成果。”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透过在全国率先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为主体的阶梯形、递进式住房保障体系,让更多阶层家庭享受住房实惠。

   记者手记

   保障性住房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采访中,大学毕业生陈祥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获知公租房即将推出的当天,他当即上网搜寻申请流程。一边点着鼠标,一边告诉记者:“如果能顺利申请一套公租房,每月的余钱能多买几本好书看看……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对陈祥这样的“夹心层”做过精确统计,但在住房制度改革之下,处在廉租房、经适房与商品房之间的“夹心层”,却在房价、需求、生存模式的变换中摇摆壮大。而公租房的出现,恰能为这一群体解决居住难题。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建设之前,通过税收、公积金等取之于民的资金支持,公租房能够全力推进;在竣工之后,一幢幢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居将用之于民。不仅是公租房,透过日臻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将有更多的城乡困难家庭,在政策阳光的“普照”下,享受到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