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67秒神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是什么东东?

10.10.2014  13:42

    新华网昆明10月1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萌)在云南景谷6.6级地震发生后,一则“昆明市民提前67秒收到地震预警”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小伙伴更是在网上惊叹“不可思议”。这个防震减灾“神器”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67秒神奇预警是怎样实现的?

    10月7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发生了6.6级地震,周边的昆明、临沧、玉溪等地都有震感。在地震发生后,当地的ICL地震预警系统立即发挥作用,向其终端用户发送了预警信息,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把消息传递给了广大群众,争取了宝贵的应急反应时间。

    记者了解到,这套系统是普洱市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共同建设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这个系统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和地震波“赛跑”。地震发生后会产生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其中横波的破坏性最大,它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每秒3.5公里,而网络信号传输速度要更快得多,存在一个宝贵的时间差。

    据介绍,景谷地震发生后,当地的监测台站捕捉到地震波信号,然后通过互联网传给在昆明的服务器,系统就会自动向全国的用户终端发送消息。根据用户所在位置与震中的距离,第一时间告诉地震波将于多少秒之内到达,预估的烈度是多少。

    王暾说,这次普洱地震,昆明就提前60多秒收到了预警信息,普洱市区则提前15秒收到预警。不少人都采取了躲避措施。从地震发生到系统发出预警信息,整个过程只用了6.5秒的时间,比预警技术较为成熟的日本还快了2秒钟。他介绍,ICL地震预警系统从2011年正式启动到现在,大大小小地震预警有4000多次,没有一次误报、漏报,尤其是芦山、鲁甸等18次破坏性地震全都成功预警。

    预警“神器”如何挽救生命?

    据介绍,预警系统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逃生、避险、安定人心和告知。王暾说,对于烈度较大的地区,哪怕提前几秒钟时间预警,很多人都可以幸免于难。另外,烈度较小的地区,虽然建筑物不会有倒塌的危险,但人们容易产生恐慌,提前得到预警以后,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另外,也起到一个地震信息的告知功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10月7日,景谷地震发生时,28岁的周棵明正在躺在床上玩手机,突然接到了预警信息。他说:“我平时在普洱市思茅区工作,当时预警信息说还有10多秒,我立刻跳下床跑到外面,立刻就感到明显地晃动。

    家住昆明市西山区的李晓枫告诉记者,当时预警信息提示“西山区预警时间65秒,预估烈度0.7度,震中距离284公里”。因为家里楼层比较高,震感还是挺明显的,但是因为提前知道,所以没有太慌张。以前对地震预警还是不太了解,今年鲁甸地震以后知道这个软件,感觉作用还是挺大的。

    记者了解到,地震预警系统不仅仅可以为普通群众提供应急避险时间,还可以对高速铁路、化工厂、油气管道、核电站等重要设施起到预警保护。上海地震局相关专家表示,地震预警提供的几秒至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有效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地震灾害损失,如公众可以提早采取措施避震逃生、运行中电梯在就近楼层停靠,行驶中的列车就可以减速刹车避免出轨翻车,行进中汽车可平稳在路边停车,输油气管线就可以提早关闭避免漏油气引起污染或火灾,核电厂等重大工程就可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次生灾害。

    云南省地震局相关专家表示,地震预警的概念提出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最早在墨西哥开始实践,日本、美国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应用。在汶川地震以后,我国加快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云南在这方面研究开展较早,现在除了对普通群众进行预警外,还积极开展了城市燃气管线地震紧急处置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到目前为止,昆明市区未受到强烈地震的影响,这些设备还未曾经过地震的检验。

    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中国网事”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地震预警技术的研发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国内从事地震预警研究的有十多家机构,国家也对相关技术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王暾介绍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ICL预警系统研发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现在已经建立近4000个台站,覆盖面积大约11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

    据上海市地震局相关专家介绍,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初启动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申报,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由5000余个地震台站组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地震烈度速报和覆盖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西北部地区的地震预警。目前,已正式进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立项阶段,正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预警将会应用到更多领域中。但同时,地震预警技术也有一些短板,由于地震发生后预警系统需要一定响应时间,所以震中周边20公里至30公里左右的范围还是预警盲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表示,在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地震波强度衰减得很快,目前的难点是如何对极震区破坏严重的地方进行预警。

    王暾表示,除了技术上进一步提升,缩短预报时间外,未来还需要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探索利用电视、手机、广播等多种发布渠道,让更多人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现在预警系统终端用户还比较少,只有10万人左右,还有很大拓展空间。此外,将加强地震预警知识的科普宣传和相关制度建设,确保公众可以正确运用预警信息,为各部门地震应急处置提供更好的帮助。(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