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科院士崔鹏:曾为唐家山堰塞湖排险
原标题: 四川新院士 曾为唐家山堰塞湖排险
华西都市报:昨日,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其中,四川有两位专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据了解,两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
昨日,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
中科院的53名院士中,平均年龄54岁。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50名。此外,还增选了9名外籍科学家,至此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总人数为72名。
中国工程院的51名中国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新增院士平均年龄56.9岁。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807人。中国工程院19日发表了致51名新院士的一封信,对新院士提出八点箴言。同时,还产生了6名外籍院士,目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增至45人。据新华社
崔鹏在做学术报告。(资料图片)
对话崔鹏 为摸清险情 震后跑遍34座堰塞湖
“我以前怎么工作,以后还会怎么工作,不会有改变。”新晋中科院院士崔鹏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的最后说。在中科院接受了“授勋”后,崔鹏马不停蹄地赶赴厦门,去参加一场地质灾害的研讨会。能感觉到,“院士”这份荣誉对崔鹏来说似乎并不像记者想象中的让他那样惊喜。“知道这件事情(当选院士)有一段时间了,手上工作挺多的,需要抓紧时间做。”崔鹏轻描淡写地说。
分析震后次生灾害 把损失降到最低
“看到滚石砸下来伤到人,我心里特别难受”
今年4·20芦山地震发生之后,崔鹏赶到现场。“我看到山坡上的滚石砸下来伤到人,我心里特别难受。次生灾害给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老百姓的生活也面临威胁。真希望早点把灾害范围判断出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地质地貌条件进行分析,减少次生灾害给老百姓造成的损失。”说起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崔鹏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地质灾害危险的分析,潜在的风险,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判断地质灾害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这些都是他的工作。
在野外待半个月 有时找不到水洗脸
“我都习惯了,干我们这一行的,工作就这样”
作为研究山地灾害等方面的专家,崔鹏在野外一待就是很长时间。“到外地进行数据采样,完了以后带回实验室,再到野外进行实地勘察。”
芦山地震后,崔鹏在灾区连续呆了接近两个星期,“那段时间任务很重,每天最多能睡五个小时,醒了接着工作。”“我都习惯了,干我们这一行的,工作就这样。”
崔鹏说,现在还算好的,他记得一二十年前,有时候在野外一呆就是半个月二十天,有时候连洗个脸都很难找到水。
很少时间陪儿子 对家人怀有愧疚
“家庭与事业没办法两全,我是一个特别没情调的人”
“我儿子20多岁了,我很少有时间陪他。我在家里也很少做家务,家庭与事业没有办法两全。”崔鹏说,他很少做家务,很难得做一次饭。尽管家人对他的工作很理解,但他始终对家人怀有一丝愧疚。“我不忙时,爱好打羽毛球,我从来没有打过麻将。我是一个特别没有情调的人!”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野外考察摸清34座堰塞湖情况
“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职责!”简单的14个字是崔鹏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崔鹏治学严谨是出了名的,曾是崔鹏的学生,目前是山地实验室成员的陈晓清说,刚来的博士,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
在5·12大地震发生后第三天,崔鹏率考察组奔赴重灾区考察,很快摸清了34座大的堰塞湖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为唐家山堰塞湖的应急抢险和科学处置起到了重要作用。野外考察总会遇到一些意外,让陈晓清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11月,崔鹏和同事从北川禹里乡返回擂鼓镇,由于道路狭窄又遭遇冰雪天气,他们乘坐的越野车险情不断,经常一滑就是十几米。当时司机看不清右边车轮情况,其他人都下车步行,只有崔鹏一个人坐在车上,一边给司机鼓劲,一边帮他看路,他们就这样穿越了死亡公路。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见习记者张鹿
个人简介:
崔鹏,男,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1985年获自然地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农学博士学位,1994-1997年分别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和英国伦敦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回国并应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被遴选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