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联牵头“成德绵创新驱动”课题研究

02.09.2014  12:56

 

       
            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唐永进牵头成德绵同城化研究,他有一个设想,在这片区域建设“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
              最近,  省社科联专门就“设立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形成了课题报告,并将之提至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重的高度。近日,记者专门就此话题采访了课题组组长唐永进。
        记者:关于成德绵一体化的讨论由来已久,你所说的示范区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唐永进:成德绵是最有条件实现一体化的区域,而现在面临巨大挑战。国家新一轮自贸区、试验区、经济区等的设立,使成德绵经济带处于更激烈的竞争之中,如重庆两江新区,贵州贵阳新区,西咸新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兰州新区,武汉城市圈等。对成德绵来说,最有希望和最靠得住的机遇,是国家和省上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给已经形成科技与产业集聚独特优势的成德绵,带来难得的宏观政策环境和改革发展机遇,这有助于发挥独特优势实现转型发展和内生增长。
        记者:三市各自的点状探索,是不是有必要升级为线性的协同状态?
        唐永进:由线之后便到面,它将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乃至全省加快成为创新驱动先导区。而且,成德绵理应担当,其科技产业集聚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要素集聚的密度或集中上,更在于其科技的综合性、产业的基础性、领域覆盖的广泛性,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对全省产业提升具有重要基础先导意义。
        记者:三地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把握关键点?
        唐永进:一是要在处理企业与政府、政府与市场关系方实现突破,要让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结构企业主体取得平等的企业身份制度,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建立起各级各类资源要素公平交易市场体系,破除市场和资源条块分割、行政干预、地方保护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三是就现实起步而言,由省发改或科技牵头,省教育、经信、商务等部门和成德绵三地参与,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工作。

现状分析
三市“浅”握手不如“深”协同
        7月下旬,德阳市党政代表团造访绵阳,主客双方从割舍不断的亲情、友情,良好的合作基础,一直谈到“同城化”。
        这像是对民间一种说法的回应:成德绵同城化,成都拉动德阳行动,绵阳徘徊观望。
        去年8月,成德两地高调签署框架协议,约定就交通、工业、规划等八个方面全力推动同城化发展。产业合作的一个亮点是在中江县共建工业园区,一年后报盘,有16户企业投产、28个项目在建、招商引进27个。“蜜月”中的两市,谋划于广汉继续共建一块“飞地”。
        或是受此启发,德阳、绵阳会面的结果“干货”十足,双方均同意在罗江合作共建“德绵产业园”,并与中江模式相同,是一个“产城相融”的项目。
        在唐永进看来,成德绵三市互动频繁,一体化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依然是浅层次的,侧重于道路、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成德绵的核心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他列举了一组数据,2012年四川科研、技术服务、地勘行业从业人数20.22万,成德绵占比69.58%,目前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成德绵集中了11个,占84.6%。“科技资源如此集中,为什么不能成为创新驱动示范区?”他说,国务院最近批复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面积相当于35个深圳高新区,超过了原深圳经济特区面积。“示范区建设,可以成为成德绵一体化的新抓手。”
产业“联盟”成热潮跨区“融合”待推进
        其实,随着四川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区域内的协同创新,在三市加速推进。比如,成都刚刚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扫清障碍。
        但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仍处于有待发展的状态。
        去年10月,外界一度对协同“跨界”抱以信心。彼时,包括成德绵三市在内,成都经济区8城市在科博会上签署“成都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宣称将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打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共同研制面向未来的产业技术路线图。
        这种美好的愿望,到目前尚未结出芳香四溢的果实。然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间,愈发跃跃欲试,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各种产业联盟的兴起。
        成都有云计算产业联盟,德阳有燃机产业联盟,而绵阳已经成立了9个产业联盟。最近成立的一个叫核电产业联盟,由东方电气、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二重集团等28家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建。
        但据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联盟成员的利益链接并不深,部分更像是一种交往“圈子”,也许无法承担起跨区协同创新的重任,顶多算是一种“结合”状态。
条块分割作“障”协调机制求“实”
        德阳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呼吁,大力推动多地协同创新战略合作,破解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瓶颈。
        条块分割的体制,是制约科技与产业从“结合”走向“融合”的突出障碍。
        “科技与产业要素,明显分中央和地方、省上和市上、国有和民营,中央又分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唐永进脱口而出一长串的“娘家”,他认为仍然存在的条块分割体制,导致科技与经济市场主体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事时有发生。
        而且,合作无法避免竞争,尤其当成都虹吸效应大于其辐射效应时,相互难免会制定“保护主义”的政策壁垒。“尽管成德绵已建立了多种互动协调机制,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务虚多,务实少。”唐永进说,成德绵现有协调机制更多关注合作、互惠,没有着眼于区域整体科技资源的系统规划和整合,因而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协同创新。
        但无论如何,互动协调机制是一个风向标,下一次联席会,也许能看出成德绵合作的未来走向。
对话
具体案例

和龙头一起抱团闯市场


绵阳已建成9个产业联盟,计划2015年实现产业联盟销售收入650亿元以上——
        8月26日,在四川汽车产业发展投资洽谈会上,绵阳成功签约中国高科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天津力神动力电池等项目,绵阳正式启动中国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四川汽车工业集团绵阳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负责人刚忙完签约,又马不停蹄地筹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必须把产业链上的企业串起来。”
        抱团发展,已成为绵阳众多工业龙头企业的共识。目前,绵阳已建成9个产业联盟,计划2015年实现产业联盟销售收入650亿元以上。
□本报记者  邹俊川
破界  把产业链上的企业串起来
        2012年7月,由长虹牵头,由省内外26家院企发起的四川智能电视产业联盟在蓉成立。这个联盟中,既有智能电视终端骨干企业长虹,又有配套企业和科研院所;成员除了本地的,也有不少来自成都等地。“联盟使行业优势资源充分聚集,成员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整合硬件软件,一起攻关。”联盟秘书长、长虹公司副总工程师阳丹说,在这种模式下,一个智能电视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了闭合。在智能电视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整合产品产业链是关键。
        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实力,长虹与电子科大共建四川虹欧显示器件联合实验室和数字应用支撑软件联合实验室;长虹还与中科院共建语音交互技术实验室……
        事实上,此前,长虹与各科研院所也有合作,但多是长虹“出题”,科研机构“答题”。联盟成立后,科研机构开始介入“试题”设计中,产品的研发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新品上市大大提速。
        今年1月,长虹推出的“启客”(CHiQ)智能电视,“大量联盟成员的研发成果集成在这款产品里。”阳丹说,“启客”凭借丰富的用户体验,一面世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与智能电视产业一样,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单靠某个成员难以完成产业链的闭合。为尽快实现北斗的产业化,九洲集团牵头成立了四川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成员包括成都国腾电子、中国交通通讯信息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企业和科研院所。
共享  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对于绵阳再生铜加工产业联盟来说,由于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较高,产业联盟内8家企业都来自本地。
        记者在铜鑫铜业的生产车间看到,铲车将废旧铜从货车上卸下,打捆压缩送进旁边的熔炉熔融;废旧铜经过去杂质、成型等复杂工艺后,变身成为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与原生铜质量一样的光亮铜杆。
        一墙之隔,保和泰越公司的铲车将铜杆铲走,铜杆被拉伸成不同粗细的铜丝后生产成为出口海外的网络线缆;保和新世纪公司则将铜杆加工成超高压、海底电缆等特种电缆……产业联盟内的企业共享一个办公楼和仓库,物流成本为零。联盟内企业同处一个产业链上,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很高,联盟成员间资金拆借十分方便,“下游的产业联盟需要铜杆,如果现金流紧张,他们可先拉走原料,等买了产品再还账。”
        电子浆料是等离子显示屏的关键配套材料,为做大做强等离子显示屏产业,去年4月,绵阳成立了电子浆产业联盟。绵阳在新材料领域已具备相当实力,联盟的6家成员都来自本地,联盟的本土化特征较为明显。
        加入产业联盟后,绵阳艾萨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现在,我们基本上实行订单生产,不再为寻找销路而苦恼,每吨原材料还比原来降低了1300元左右;原材料实现了本地采购,省了一大笔物流成本。”
        绵阳市电子浆料产业联盟的成立后,基本解决了绵阳电子浆产业需求、研发、制造、使用和回收的问题,形成了全产业链: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3种电子浆不再需要进口,搭建起了科学城海天实业总公司电子浆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安县银河建化和北川天讯新材料的电子浆及关联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绵阳高新区虹福科技则对等离子屏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废料进行回收和利用。

结盟,产学研一个都不能少


        近日,我省燃气轮机产业技术路线图通过专家评审,为燃气轮机产业联盟的下一步合作搭起框架。
        这个由东汽牵头,整合包括二重、成发等22家单位资源而成的共同体成立于今年3月,在联盟成立之前,东汽已经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五万千瓦燃机核心部件技术——高温燃烧器制造技术。如今,产业联盟理事长,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生平坚信,举联盟之力,燃机设备的完全国产化进程将有望加快。
        在德阳,选择和川内力量“合纵连横”的不止东汽、二重,早在去年5月,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就已经牵头成立了四川油气钻采产业联盟,集合国内40余家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力量,力图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作战”。
□本报记者  王域西
发力高端装备专业合作优势互补
        不论是燃气轮机产业联盟还是油气钻采产业联盟,集合川内特别是成德绵地区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二者共同的“结盟”方式。
        成发集团就是一例。这家以航空发动机闻名的成都企业加入燃气轮机产业联盟,与东汽合作,利用专业化生产平台,为燃机的研发和制造提供叶片。在该企业愿景里,成为“燃气轮机零部件世界级优秀供应商”赫然在列。
        其实,东汽本具备先进叶片研制能力,但张生平告诉记者,五万千瓦燃机的研发投入接近10亿元,如此大体量的科研任务,专业合作与优势互补必不可少。“比如进行专业化的批量叶片生产,成发实力雄厚。”他透露,早在联盟成立之前,东汽与个别成员单位的合作已经展开,此次结盟,将进一步增强信心。
        东汽的选择代表了德阳重装企业在高端装备上的转型思路,与其自己埋头苦干,不如结盟川内其他制造与研究力量,既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也能帮助单一企业减小风险。据了解,油气钻采产业联盟成立后,宏华研发部门即与西南石油大学的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采矿船动态井架及隔水吊计算”项目,研发周期仅用两个月。
        尝到甜头后,今年宏华又与四川大学合作,联合研发“压裂返排液无害处理系统”,针对各种复杂配方压裂液,寻找一种经济效益高,处理效果好的处理方法。
从合作到融合培育产业生态是关键
        在油气钻采产业联盟成立之初,联盟就明确表示,前期合作将以装备制造为主,后期则计划提供钻采服务。联盟内各实体间将共同承担国家的科研课题或者重大专项;共享产业、知识产权、行业政策等信息;各实体的项目、产品需求将优先考虑联盟成员。
        为此,以利益共享为基础,打造一条涵盖油气钻采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体化产业运作模式,成为油气钻采联盟的主要任务。“产业生态培育起来之后,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油气钻采装备制造及服务产业重要基地。”
        而对于张生平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10月份即将进行的首次压气机试验,“压气机是燃机研发的核心,意味着五万千瓦燃机的研发已经进入了实质性试验阶段。”
        比起油气钻采产业联盟,燃气轮机产业联盟更具有国家使命色彩。据了解,目前我国燃机国产化程度最高停在79%,剩下的21%几乎都是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硬生生被国外垄断。“所以我们五万千瓦燃机一旦做成,其重要性不在于东汽能拿到多少订单,而在于整个产业的技术形成和基础奠定,其带来的效益也将惠及联盟所有成员单位。”

建立两年,接到仪器使用申请1000多次


绵阳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8月28日,在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的科技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董雷正在处理昨天收到的企业申请,“又来了一家外地企业,他们希望通过我们协调,租用或借用西科大仪器搞测试。”
        绵阳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于2012年正式上线,免费为有需要的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不仅让设备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现状
异地信息不畅
制约了仪器平台的效果发挥
        成立于2012年的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一开始瞄准的就是绵阳丰富的科研资源,谋求释放其中蕴藏的能量。“我们是企业与仪器拥有方之间的桥梁,帮助双方牵线搭桥。”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蒲良驹说。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其中许多大型科学仪器是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领先。因此,虽然目前绵阳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只收录了部分可以面向公众的仪器,但还是吸引了很多企业,两年时间已接到1000多次申请。
        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地企业,他们普遍感慨:信息搜索成本太高,为找到合适的设备,往往要多地奔波。2013年3月,德阳一家化工企业找上门来,通过绵阳共享平台对接上了中物院某所,顺利完成了产品的无损检测。在这之前,他们在上海、深圳等地花费了一段时间寻找。“如果有个统一检索平台,肯定能大幅节约时间。”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慨叹。
破局
各地平台“并网”
省内有望建立统一信息库
        类似的感慨也发生在绵阳本土企业身上。蒲良驹很早就意识到一地资源的局限性,“绵阳有一些很先进的设备,但不可能包打天下。”
        事实上,为充分发挥科技资源效用,各地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一般不设地域门槛,对外地企业也一视同仁,问题出在具体信息不通畅。“一种检测仪器,不同的型号精度不同,适用范围也不一样。各地都有类似的设备,但要找到具体合乎需求的,找起来并不简单。”蒲良驹说。
        因此,2012年,绵阳就与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沟通过,双方都有互通资源的意愿,但因缺少牵头单位,这一合作后来搁置了。不过这一“信息孤岛”局面有望近期被打破:8月29日,由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召开会议,筹划建立一个全省范围内的科技云服务平台,将各地的科技服务资源统筹整合起来,方便企业查询,也可以就近寻求合作。“共享平台是‘催化剂’,更大的平台带来的‘化学反应’肯定也更强烈。”蒲良驹说。

搞自9月1日《四川日报》,记者张守帅,祖明远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