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多地开展 “健康中国·科普同行”活动

26.07.2022  14:14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6日电 (陈蓉 王姝元)日前,西南医科大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团队聚焦贫乡和民族地区,整合学校医学、法学等科普资源优势,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西昌市、昭觉县、雅安市,深入贫乡、社区开展首期“健康中国科·普同行”流动科普馆实践教育服务帮扶活动,推广生命救护、艾滋病及肿瘤防治、民法刑法等科学知识。本次活动由基础医学院、法学院、学校团委联合开展。

昭觉县特布洛乡格吾村合影。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本次科普团队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基础医学院解剖实验室主任先德海教授带队,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莉、基础医学院教师刘岚、陈蓉、王姝元、罗礼容、范光碧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尔古鲁洪、卢小燕、张艳秋等一行组成。

  7月18日,科普团队到达昭觉县特布洛乡格吾村,学校驻村第一书记胡光旭、驻村队员俄且莫机及村干部热情接待了大家。现场70余名彝族学生及部分村民参加了科普活动。刘岚老师介绍了全国科普教育团队基本情况及本次活动流程;范光碧老师以“癌症防治、早早行动”为主题,向民众普及科学防癌理念,倡导大家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三下乡”学生队长药学院2020级学生尔古鲁洪用彝汉双语围绕艾滋病的传播、防治及危害等内容进行了宣讲,帮助民众消除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提高其“防艾”意识;法学院学生徐培智就《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和《刑法》犯罪身份篇进行了普法。宣讲中,师生们与当地村民及青少年积极互动,逐一答疑解惑,并赠送《认识生命珍爱生命》青少年科普书籍、文具和玩具等。宣讲过程中引来许多劳作回来的村民驻足围观。

  随后,老师们在教室里为青少年开展了心肺复苏和急救包扎培训。陈蓉老师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同罗礼容老师一起,利用人体模型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指导,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掌握心肺复苏步骤和技术要领。刘岚和范光碧老师为孩子们演示了创伤包扎操作流程,着重讲解了常用的环形包扎法和三角包扎法;孩子们的求知欲很高,动手能力也很强,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引导下很快就学会了创伤包扎的基本方法。通过体验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为今后面对突发紧急情况赢得抢救时间。

  先德海、黄莉还带队进行了入户宣讲,通过彝汉双语讲解、图片展示、发放宣传资料,调查问卷等耐心细致地向村民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法律知识。村民们积极配合,填写问卷,也对自己感兴趣的健康知识进行了咨询。此次深入贫乡为当地村民传授了生命救护的基本知识,也为青少年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7月19日,科普团队从昭觉县返回西昌市,在月城广场进行流动科普馆展览,队员们冒雨发放科普教育宣传单,并耐心地向过往群众普及艾滋病及肿瘤防治相关知识。

  7月20日,科普团队前往雅安生态博物馆广场开展流动科普馆展览和宣传活动。先德海向雅安市民们介绍了西南医科大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遗体接受站的基本情况,宣传了遗体捐献的意义和程序;陈蓉老师为当地雷锋服务站的志愿者和部分群众进行了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师生们向群众积极宣讲生命健康、艾滋病及肿瘤防治、民法刑法等知识,倡导遗体捐献。

  今年,西南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已组织了多场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次实践服务活动的开展,在积极推进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科普服务能力,培育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一步,基地还将持续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中国科普同行”系列宣传活动,使更多民众了解健康知识,掌握健康知识,真正让健康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