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刘兴诗:科普主编不好当

11.05.2015  18:40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黄里) 5月11日,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家刘兴诗从北京回到了成都。过去的一周,他一直在帮湖北科技出版社找作者,出版社希望借他的人缘关系,组织作者团队,完成一个16册的科普图书项目。然后,作为“主编”的刘兴诗却语出惊人:“我并不看好这套书!

为了鼓励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最近推出了奖励政策,其中有两点重要的说明:一是要保证科学技术被准确、完整转述,一是科普创作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可读性强,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而刘兴诗担心的也正是这些,他很直白地说:现在的国产科普图书总是按老路子写,少有创新,或者干脆就是从网上抄。

谁来把前沿话题写活

湖北科技出版社编辑高然告诉记者,16本的科普图书话题涉及电子技术、移动通信、转基因技术、新药开发、大型飞机等领域。项目确定后,首先遭遇的问题是“去哪儿找作者?”他们通过朋友找到了刘兴诗,让他担任主编,希望凭他知名度在成都组织一批作家。

优秀的科普作品是感悟出来的。”作为主编的刘兴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要找大科学家,他们的作品可读性让人担心。以前,有过经验,大院士来写,表达方式,思维转不过来,“因此必须是自己领悟出来的科学故事,而不是在百度上找来的。”经过大量的说服工作,在成都只有老科普作家董仁威有热情,提供了一本有关转基因的写作提纲。成都理工大学一位从事能源研究的老师有意加入写作团队,刘兴诗也没有认人唯亲:“他对石油天然气比较熟悉,但科研和科普行不行,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要交了样章,过关才行。”而其他的科普作家对这些前沿科学话题和创新的写作方式则没有信心。刘兴诗认为,目前中国大学专业分类太细,专家太多,但真正的“博士”太少,科普创作需要跨学科的知识量,这是作者难寻的重要原因。

市场短视为难了作者  

找作者的行动辗转北京成都等地,到5月11日也只找到了两位,要出齐16本科普书,任务艰巨。

高然做过相关的市场调查中发现,中小学馆配图书的需求剧增,一些出版机构大干快上,突击出版少儿科普读物,造成少儿科普图书,特别是馆配图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社会热点问题,在人们不知道该相信谁的时候,科学家又不在场,让各种伪科普有了可乘之机。公信力下降也是作者难寻的一个原因,多数严肃的科学工作者不想加入这样的写作行列。据《中国科学报》去年的调查,国产科普图书多数销量不高,印数很少超过10000册。原创少、写作形式乏味,不跟随科学的最新发展更新是很重要的因素。

刘兴诗也有同样的烦恼,写过一些科幻作品受到了好评,“科学背景”反而被忽略了。作为有长期野外科考经历的地质学教授,这位史前考古学、生态环境学专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科学知识上必须是严肃的,同时还必须有新意。去年,刘兴诗的“母亲河”系列受到了好评,市场不错,出版社邀请继续他写“地球”系列,又提出了保持原来的风格。“我没有答应。我准备把自己当年的考察经历写进去,穿插人物故事,社会背景。”84岁的刘兴诗在追求写作创新的同时,对出版机构的保守提出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