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城(绵阳) 一座创新创业的“创客之城”

26.09.2015  13:03

“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它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风洞,它是中航工业涡轮发动机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诞生地,彩电大王长虹的总部所在地…… 也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

“洞机弹”是绵阳的“特产”,正因为这一切,也使这个本来并不起眼的地方变得独一无二。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要决策。15年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由于政策给力、科技保障、环境宜人,发展、振兴之路日新月异,也更为稳健。

“一年时间,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居然增长3.8倍,增长幅度惊人神速。”近年来,当东部沿海城市“创客风潮”迅速扩散之时,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地处西南一隅的中国科技城——绵阳市,竟也走在了前列。2014年,绵阳市新注册私营企业近万户,比上年翻了一番。其中新注册中小型科技企业2226家,是上一年的3.8倍。

A 政策给力

      比照中关村政策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最大红利”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决定在中国(绵阳)科技城比照“中关村”政策,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这4项政策包括: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

而在此前,四川省和绵阳已经做了政策“铺垫”。2012年12月12日,四川省领导在绵调研科技城建设时要求,要充分发挥科技城的独特优势,把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做好,努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要高水平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器,鼓励引导各类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正是源于以上认识,2013年,四川省为绵阳科技城“量身定制”了10条支持政策措施,下放了部分省级行政审批权,绵阳市也出台了20余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省、市三级政策的完美对接,构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绵阳特色的“十有”政策:创业创新有扶持、外来创业有住房、初创企业有场地、注册登记有便利、创业贷款有担保、风险投资有补偿、税收贡献有奖励、专利转化有资助、技术创新有专项、优秀人才有重奖。“十有”政策涵盖了企业成长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为项目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土壤。去年,来自海内外的985名硕士、304名博士与1.4万名包括“211”院校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到绵阳创业就业。

2015年9月,国家出台《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决定在全国8个地区试点。而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这一“政策红利”,对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全面创新改革”来说,更是一针“强心剂”。

B 平台“助推”

“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的孵化体系成就“创客逐梦”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绵阳)科技城,始终坚持载体平台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相融互促,构建起了从创意到项目、从起步到成长各阶段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的孵化体系。绵阳在倾心构建创新创业政策洼地与厚植创新文化的同时,还把载体与平台作为人才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坚持载体平台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相融互促,不断拓展人才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目前,绵阳建起了创新中心一期、创新中心二期和科技城创客俱乐部、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平台38个、总面积74万平米,构建起了从创意到项目、从起步到成长各阶段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的孵化体系,催生了一批覆盖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组建了中国物联网西部研究院和中国高分子数据应用西南中心。建成了智能电视、信息安全、空管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4个,并正在开展着三网融合、智慧城市、北斗区域应用示范、文化与科技融合等多项国家层面的示范试点工作。

在高起点与大手笔地推进100平方公里的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的同时,绵阳还按照“产城融合、园城一体”理念,加快推进13平方公里的科技城科技教育创业园区建设,着力将此打造成为了高层次人才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加速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园区,目前已建成3个创业苗圃、6个孵化器和2个加速器厂房,总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链,聚集了260余家由各类科研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20家企业产值突破千万,年纳税超过4000余万元。

去年,绵阳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684家、占全省近1/3。今年1—7月,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669家,平均每天诞生9家。

C 宜人环境

      宜业宜居让“创客”来了就不想走

“创客”愿意到绵阳创业,是因为他们在这里能找到需要的市场和资源。

地处西南一隅的绵阳,曾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拥有着“两弹摇篮”之称的一大批“国宝级”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如今,绵阳是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科技和文化结合”试点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市。

“背靠大树好乘凉”。百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CEO王海鹏就是“大树”下走出来的“创客”。淘宝网家电维修备件交易量一年间从几百万飙升到千万!一年前,王海鹏通过数据分析认识到,做综合类电商越来越难,但打造家电维修备件垂直电商平台很有前途。此后,王海鹏的百库项目得到了长虹创投的支持。

在绵阳,根植于长虹、九洲等大型企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有很多。

绵阳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2+4”传统优势产业根深叶茂,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等4+3高端成长型产业风生水起。绵阳还建立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把产业链上的企业聚合起来,推动协同创新,实现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在这些产业的背后,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正茁壮成长。

“创客”看重绵阳的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城市的人居环境。绵阳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2014年,绵阳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的天数超过300天。

目前,绵阳销售收入500—10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237家,超过1000万元的有548家,从业人员达到17.1万人。绵阳市的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5.04%,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

华西都市报记者姚茂强周洪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