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川军追梦30年

27.10.2017  07:46

  姚海军、吴岩、董仁威在第六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上。

  《奇谈》。

  《科学文艺》。

  1981年夏,众科幻友人在上海科幻作家缪士(原名嵇伟)家中小聚:(左起)吴岩、黄廷元、刘兴诗、王晓达、叶永烈、缪士。 本文图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

  “四川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但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文莎本报记者肖姗姗

  他们想象着,宇宙中的同类也在努力地寻找着我们;他们想象着,智能互联的万物跨越物种的边界相互陪伴;他们想象着,人类在扭曲的时空隧道自由穿梭……在四川成都,有一群“追梦人”,他们把执着与情怀献给科幻,把无限的想象力传递给读者,努力在中国科幻版图上筑起四川高地。

  《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新近出版。作为中国科幻口述史项目的首部作品,该书以60余万字记录四川10位科幻名家的集体回忆,展现四川科幻人的执着与情怀。其中,受访者既有刘兴诗、流沙河、王晓达、吴显奎、董仁威、何夕等科幻作家,也有杨潇、谭楷、周孟璞、姚海军等出版人。

   A

  流沙河也是科幻“追梦人”

  原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首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吴显奎有一句名言:“四川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但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四川科幻能创造辉煌,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追梦人”的前仆后继。

  杨潇,作为20世纪80年代《科学文艺》杂志(《科幻世界》前身)的总编辑,她回忆起四川科幻的光辉岁月,感慨万千。她透露,在《科学文艺》的同一时代,市场上还有其他同类型的出版物,但80年代初,最终生存下来的只有四川《科学文艺》一家。从当时到现在,杨潇坦言:“科普、科幻川军生命力特强,经得住煎熬,不轻易言败。”

  而当时的科幻川军,不乏像流沙河这样的著名作家,他一边鼓励着《科学文艺》排除万难坚持办下去,更身体力行进行科幻题材创作。“流沙河曾是四川大学农学院学生,并非文科生。在四川老一辈的作家之中,他是罕见的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作家。他还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记得《飞碟探索》的主编时波到成都来找他长谈,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自己听说过的飞碟案例,笃信其真。”《科幻世界》前编辑谭楷回忆道。

  从年轻时就一直希望把科学常识普及开来的流沙河,是《科学文艺》的忠实读者。而他与谭楷的友谊,也是从1979年创刊那一年开始的。在谭楷办杂志遇到各种苦恼和麻烦时,流沙河总是会以题字等方式,来鼓励他将“科幻梦”做下去。不仅如此,流沙河还亲自创作科幻小说,两篇都发表在《科学文艺》上,有一篇写的是飞碟和农村小孩的关系,名叫《飞去的大铁环》,还有一篇写的是神奇的镜子,通过镜子看到另一个世界。

   B

  《科幻世界》破例连载《三体

  将科幻川军凝聚在一起的,除了大家的同一个“科幻梦”,《科学文艺》这本杂志当仁不让。它1979年创刊,三易其名,最终在1991年,变身著名的《科幻世界》。从《科学文艺》到《奇谈》再到《科幻世界》,科幻川军的主阵地数创销量奇迹。

  1994年的一天,杨潇的弟弟从美国带来一本画册神秘地对杨潇说:“你看看。”杨潇第一眼没有看出门道,再定睛凝神仔细打量,画中之神奇跳出来。“画中藏画,立体感强,层次分明,赏心悦目,绝了!”那之后的一两年里,《科幻世界》就率先在国内采用这种三维立体画作为封底,吸引众多年轻人的目光,杂志销量陡然攀升,不到两年,从7万册上升到10多万册。“当时有名的《读者》杂志和《新华文摘》都转载了我们刊发的3D画。”甚至世界巨匠级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都给他们来信:“要是全球的发行商都知道中国有个《科幻世界》,发行量高达25万册,他们都得追着你们来。”杨潇说,到2000年,杂志销量更是迈上38万册的台阶。

  而最近十年,随着《科幻世界》成功推出刘慈欣的《三体》,更让四川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当仁不让的重镇。

  刘慈欣的《三体》从最初的连载,到被译成英文走向海外,《科幻世界》现任主编姚海军一直参与其中。接到《三体》书稿是在2006年,姚海军花了5天时间看完后,心潮澎湃,“刘慈欣最能触动我们这种科幻迷,他喜欢技术畅想,叙事密集,确实无人能比。”《科幻世界》决定破例——首次连载长篇作品,没想到在科幻迷中引发震动,连续8个月,“每个月我们都会接到几百封读者来信。”

  有了杂志的预热,《三体Ⅰ》单行本自然提上日程。当时读者把购书款汇到杂志社,杂志社门口就停着一辆面包车,每天整车整车把书运往邮局,再发往全国各地。要发的书太多,邮购部的人上个厕所都是一路小跑。

  2008年5月《科幻世界》联合重庆出版社,顺利出版《三体Ⅱ·黑暗森林》。此后,姚海军一度担心刘慈欣不可能做到自我超越,评论界和科幻迷也普遍认为刘慈欣或会就此搁笔。

  在焦急的等待中,2010年8月,刘慈欣带着《三体Ⅲ·死神永生》回来了。仅仅看了一部分稿子,姚海军就激动得辗转难眠,迅速放出消息:“比想象中的要好!比第二部更好!”不到3个月,《三体Ⅲ·死神永生》就与读者见面。

   C

  中国首个科幻小说奖诞生在成都

  1986年,在《科学文艺》编辑部的倡议、组织下,中国首个科幻小说奖银河奖诞生。谭楷介绍,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创办了雨果奖和星云奖,被称为“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而中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迟迟没有出现表彰科幻创作的奖项。“为了振兴科幻,我们第一个重要行动就是搞银河奖,而且得到天津《智慧树》杂志社的大力支持。”谭楷说。

  银河奖,从1986年开始一直办到现在,已经超过30年,是中国幻想小说界(主要对象为科幻小说,后加入其他相关项目评选)最高荣誉奖项,王晋康、刘慈欣、何夕等都曾是银河奖上星光熠熠的名字。2010年又一个中国科幻小说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诞生在成都,它由姚海军携手董仁威、吴岩共同创办,致力于打造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奖项。姚海军表示,与银河奖一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与《科幻世界》紧密相连,同时希望二者继续巩固成都科幻之都的地位。

  无论杂志还是奖项,创办至今,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但是“证明了梦想者团结起来的力量”。谭楷说,他们最穷的时候甚至拿董仁威赞助的泡司,类似于现在的膨化食品虾条,当奖品给获奖作家。

  除了两大奖项,《科幻世界》在1991年和1997年所承办的两次世界级的大会——国际科幻大会,也创下了后来者不可企及的影响力。“1997年在北京举行的大会请了五名宇航员:三名俄罗斯的,两名美国的。”谭楷回忆道。

   D

  影响读者变身科幻作家

  从过去到现在,成都聚集了众多科幻迷、科幻创作者和出版人——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享誉科幻界的作家童恩正、刘兴诗,还是最近10年成功推出刘慈欣《三体》的出版人姚海军,都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成都。科幻的强大磁场,让不少爱好者走上创作之路。

  85岁高龄的刘兴诗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之一,现已经出版300多部科幻作品。他出生于武汉,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专业。长期的野外科考工作,给刘兴诗的科幻创作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对于自己的成就,刘兴诗始终谦逊:“整个中国科幻的历程中,我也算不上什么,过河小卒而已,并不拼力向前。”

  四川科幻的发展对读者、爱好者影响也非常深,其中有一些走上了创作之路。1978年,一位名叫王晓达的科幻爱好者,被调任到成都某技校当班主任,王晓达最喜欢看科幻类作品,看着看着,他就想自己写了。那一年,王晓达已经40岁。“写完之后,就拿给我的学生、邻居看,有时候我写一页,他们就在窗口等一页。”在身边读者的建议下,他将手稿寄给《四川文学》,并得到编辑的赏识,1979年4月发表处女作《》。之后,他更是厚积薄发,创作出50多篇科幻小说200多篇科普、科学文艺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文艺、科普、文学奖50多项,多篇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与叶永烈、童恩正、萧建亨被海内外科幻评论界并称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对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的身份转变,王晓达形容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创办“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董仁威在科幻创作上也属于“半路出家”。他是四川大学的生物系细胞学的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一个工厂工作,用不上他热爱的生物学知识了。董仁威想,“虽然不能直接从事热爱的生命科学研究,但是我可以把科学知识同大家分享,间接为发展我国科技出一点力。”1979年,他开始写科普著作,也写科幻小说。第一篇科幻小说就发表在《科学文艺》上,叫《分子手术刀》,从此,他开始科普科幻创作生涯……

   编后

  新文化业态的畅想

  今年8月,在芬兰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上,四川代表团举办了多场科幻推介活动,并与欧洲多家国际科幻相关机构,就在成都建设“中国科幻城”(中国科幻产业园)项目进行了洽谈。四川科幻,再度在世界范围引发关注。“中国科幻城”这一项目,恰是基于四川科幻多年来的深厚底蕴,并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新型文化业态的加入,将为四川科幻带来更多活力。三十年后,厚积薄发的四川科幻高地有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