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校友做客“油气精英大讲堂”

06.03.2017  22:03

11月30日上午,我国油气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校友应邀做客我校“油气精英大讲堂”,为师生作了题为《复杂油气工程若干科学研究》的报告,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复杂油气工程的特点与挑战、先进井型与高效油气开发、复杂结构井和深水钻完井关键技术。副校长郭建春主持报告会。

高德利院士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高院士在报告中谈到了油气工程领域的诸多前沿技术,也谈到了油气资源的基本状况,对复杂油气工程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为油气工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启示。他最后指出,成功的因素就是勤奋。

报告会情景

全球油气资源还很丰富,但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高院士说,全球油气资源还很丰富,但是,能够开发的常规油气资源越来越少。老油田还是保障我们石油生产的一个主力,剩余的油气层大多都是低渗透、特低渗透,因此,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全球油田最终的平均采收率约为35%,如果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5%,便可增加一万亿桶石油。这个目标能否达到,关键取决于四个方面:具有更大泄流面积的先进井型,如复杂结构井;更高效的人工举升系统,如井下或海底分离装置;更好的油藏监测与管理;三次采油技术。

说到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他指出,这些非常规油气作为接替能源,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美国一年天然气消费大概有七八千亿方,仅页岩气产量就有4200亿方,我们国家全年的天然气消费还不到2000亿立方。所以说美国真正实现了气化,煤基本上没有什么地位,原来还用煤发电,现在发电都不用煤了。英国的最后一个煤矿也关了。页岩气虽然开发难度大,但北美页岩气革命取得成功,告诉我们是有办法开采的,我们必须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工程得有一套装备。地下的情况非常复杂,看不见,摸不着,人又下不去,只能通过物探测量来了解情况。”高院士说,“人类所有最先进的测量技术在地下难以施展,因为电磁信号在地下衰减很快。有没有油气,要钻探后才知道。但光知道哪里有油气,知道深度多少、范围多大还不行。怎么布井,怎么打井,怎么高效开发,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需要一整套复杂的技术,有许多难题亟待攻克。

他希望有一天变成《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说军事上可以实现精确瞄准,指哪打哪,一打就准,但油气勘探开发目前还不能实现指哪打哪。钻杆连起来几千米,按比例计算,比绣花针还细,要真能指定一个点打下去就出油出气,那就比神仙还厉害了。《封神演义》所描写的飞天情景,人类早就实现了,但是遁土的梦还没有实现。我就期待有一天能够实现土行孙的梦想,想从哪里钻下去就从哪里钻下去,想从哪里钻出来就从哪里钻出来,而且带着宝藏出来。

他认为,智能化钻井、智能化采油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一定要重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现在有了随钻测量,边打井边测量,钻头就像长了眼睛,“”着打,打偏了就纠正过来。以后有了井下机器人和采油机器人,建成了智能化油田,将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过去采油工天天抄数据,以后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全都是远程传输,各种数据自动就到控制中心了。工作人员坐在控制室里面,泡杯茶,看着娱乐节目,这种情景是很令人神往的。

油气勘探发展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对报告作总结的时候,高院士说,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油气勘探发展主客观约束条件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对油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石油天然气工程与地质、物理、力学、化学、材料、机电、控制及海洋、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学科交叉与渗透的作用对油气工程学科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伴随着信息、材料、人工智能、机电液一体化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油气工程必然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动化方向加速发展;如何有效推进我国“页岩革命”和深水油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已成为油气工程科技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水平井为基本特征的复杂结构井是提高复杂油气田单井与最终采收率的先进井型。

他强调,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都是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伟大壮举,要高效开发剩余油气及其他矿产资源将必然面对入地、下海、登极的更大挑战。要加速油气工程科技进步,培养更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在互动环节,高院士勉励同学们一定要下苦功夫,指出,有一个理论叫“一万小时定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选择了某一个研究方向,研究生读三年,每天八小时恐怕不行。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课题,就要专心地钻研。成功的因素就是勤奋,智力上的因素,差距不会太大。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现在我们遇到新的问题,就是手机太好了,里面的内容太多了,花了我们同学好多时间。

高院士最后表示,学工科的要学点人文学科。大学要学很多课程,每门课程都是有用的,都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不要说对就业没有帮助,学好了就有帮助,学得不好,再有用的课程也会没用。(向发全)

高德利院士简介

高德利1958年出生于山东,1982年元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西南石油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并晋升为固体力学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2001年被教育部评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访学与合作研究。

高德利院士长期从事油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井下力学与控制工程、定向钻井、地层钻井特性评估及井筒完整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EI收录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及主编多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和二等奖6项。另外,在“七五”和“八五”期间,连续10年作为专题负责人参加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定向井、丛式井钻井技术研究》和《石油水平井钻井成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这两个项目分别获得1991年度和1997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2004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又入选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获首届孙越崎能源大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人才奖励。首批入选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 审 核: 编 辑:向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