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学心理救援使受灾者免受“二次伤害”

28.10.2013  18:49

 

新华网山东频道4月25日电(记者叶婧、魏圣曜)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震后72小时的生命救援黄金时间已经过去,救援工作仍在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获救灾民、志愿者实施心理救援开始变越来越重要,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积极采取了行动。

曾参加汶川地震、7·23甬温线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灾后救援心理辅导的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灾难心理学专家宁维卫建议,当前志愿者在对灾民展开心理干预时,切忌居高临下、讲大道理,要尽量做到倾听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安慰。

“比如一些丧亲家庭、伤残灾民,他们目前最需要的是倾诉和宣泄,这时志愿者尽可能多倾听,让对方充分感觉到你是理解对方处境的。”宁维卫说。

其次,志愿者要注意灾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要,帮助灾民向有关组织寻求帮助。“心理问题的发生总是和物质、生存有关系。”宁维卫认为,无论是灾后幸存者、救援者还是离灾区较近的人群,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阴影,需要不同程度的灾后心理辅导,心理救援需要和解决现实困难相结合。

此外,媒体也需要特别注意,在地震报道时需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使受灾人员免受第二次创伤。“比如,5·12地震时,被太多人关注的‘敬礼娃娃’郎铮,接受采访时反复回忆地震情景让他濒临崩溃,出现了二次心理创伤。”宁维卫说,不仅是这一次,在未来的每一次灾后,媒体报道都需要尊重灾区群众的权益,帮助心理救援队一起,保护他们的心理安全。

“志愿者也需要学会求助,不要觉得自己是心理上的强者,不需要帮助。”宁维卫说,志愿者和灾民的心理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帮”与“助”,而是互帮的过程,平等沟通、倾听,才能既高效救助灾民,又充分保护志愿者。

“大地震对人们心理的伤害除了产生恐惧外,还会带来失眠、易怒、过度警觉、惊吓、坐立不安、心跳加快等身体异常反应,属于常见的‘急性心理创伤’。”宁维卫告诉记者,一部分人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能较快恢复,但仍有一些人心理创伤会长期持续。对心理创伤严重者,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心理教育,否则其心理阴影会影响人对社会的认知,如颠覆人的善恶标准等,导致他们性格改变甚至产生极端行为。

文章来源:新华网 网站编辑:刘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