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的价值与使命同行——记教育科学学院李睿老师的本科生导师工作

18.12.2015  18:01

  为不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员教书育人机制,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全面启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科学学院作为我校第一个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学院,在近八年来实践探索中,得到学院广大教师的支持与认同,受到广大同学的广泛欢迎和赞许。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成为了教育科学学院培养教育本科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制度。

  李睿老师就是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中的一位,用八年的时间,摸索实践、总结反思,一步一步践行了导师的使命,彰显了导师的价值,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了“真正的教育”。

  迷茫中的思考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本科生导师

  2007至2012年,导师制在教科院从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科院“德臻人本”的工作氛围越发浓厚,使得李睿曾经“不理解导师为何物”的思想状态开始发生改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成为她导师工作思考的重点,由不理解工作性质而产生的被动,渐渐转向了主动。

  2014年,李睿导师生涯的转折年。她的导生费媛由于大四考研失利,情绪一度低落,致使原本就不够自信的她越发消极。李睿得知情况之后,与她敞开心扉地交谈并给她很多和外国专家交流机会,使费媛很快走出了失败的阴影,并通过自身努力如今正在澳洲迪肯大学教育学院攻读语言教学(TESOL)硕士课程。回忆这段往事,费媛说,“李老师温柔地告诉我,人生的路还很长,以后我就会发现现在这个失败根本就不算什么,不要把失败的标签贴在脸上,考研不成功也不能代表什么,人生还有很多条道路可以走。当时的这些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重新去寻找自己的方向。”

  同样地,李睿也受惠于此。她从费媛身上发现了导师的巨大作用,展开了对导师价值的反思,认识到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很期望在大学生涯中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鼓励和引导,老师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讲授知识,应该做一个亲身实践的老师,在专业知识的传递中做一个教育的科研者。

  在这个阶段,李睿对工作提出了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公正、人本地对待学生;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找到方向;如何提升学生的行动。在问题中摸索成长,她开始尝试制定导师定期会面制度,重点督促和辅导学期论文,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在她看来,“让他们动手做比光让他们听更好,理解他们远远比训导他们更好”。蹇欣,一个热爱跳舞的教育学的女生,在面对舞蹈和专业两难困境时,李睿鼓励她勇敢追求她喜欢的舞蹈,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最终蹇欣的舞蹈梦与教师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但由于时间有限,指导方式较为单独,成效不大。在经过漫长的反思与总结之后,李睿最终确立了导生团队的指导原则,即“以导生为本,个人与团体共成长,知行合一”。

  在读书会中进步    从思想到行动的团队构建

  2014年10月读书会正式开始。每周一次的读书会是团队间对话和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通过读书,别人的经历成了自己的积累,让自己在人生途中少一点弯路,才能够更好的成长。在李睿看来,“阅读,让同学们在这快速浮躁的环境下,保持自己的澄澈安定的心境,更从容更明白的做好自己生活的修行。读书会像是一个心灵俱乐部,个人与团体在这里共同成长,除了提升她们的写作与表达能力,加深思维深度,更重要的是锻炼胆量,提升她们的自信心,让她们鲜活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冬去春来,学生们已经阅读了100多本绘本,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团队成员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读、写、讨论结合的学习方式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能力。

  “从儿童绘本开始着手,简单易懂,能够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易于实现读写结合,有利于了解儿童及其生活的世界,以及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相处”。她认为,语文、文学、艺术三者是相通的,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世界,充分想象与思考。面对鲜活的生命,教学也会变得鲜活。

  李睿认为,群体学习对于导生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群体中的反思和互动让她们产生了思想的碰撞,在团队中的交流把她们的经验与文本连接在一起,通过表达,她们至少提升了表达、理解他人、批判思考、理解儿童世界以及想象力等重要的思维能力。读书会也让她更加了解学生,如今,她对学生的爱好和优缺点了然于心;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挖掘和发展闪光之处。

  陈玲,一位热爱画画的非艺术生,最初大家眼中的“慢郎中”,经历从  “传话筒”到  “大师级绘本创作者”的角色转换,而这正归功于李睿的发“才”和惜“才”。在发现陈玲在艺术上的天分时,李睿表示就像发现了宝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为陈玲提供机构见习机会,请来经验丰富的学生给予陈玲画画方面的指点……这些促使这位“才华横溢,内心广大且坚定”的女生变得更加闪耀。

  将读书会作为一个目标和行动方案时,李睿认识到个体的经验存在差异性,便难以估计举办这个活动的意义是否存在,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在第一次读书会的绘本制作交流会上,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给了她巨大的鼓励与坚定的信心,这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从思想到行动的团队构建。

  在团队中成长    教师和学生都是导师制的受益者

  李睿这样想,“想要构建一个合作分享、跨文化理解的团队,想要学生了解自己,展现个性,提升自信,让学生在知识信念和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就必须拟出计划,有的放矢。团队活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知识上打破传统学科剑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同时,她主动要求分配民族学生进入团队,建立文化多元的团队。

  多吉噶珍,一名藏族学生,她立志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她的写作水平明显不足以承担教职之时,李睿鼓励她坚持多看多写,如今她已经能很顺利地写下几百字;通过阅读以及和李睿交流,多吉噶珍原有的一些古板的教育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李睿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与信念的改变是缓慢的,形成是复杂的。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并在反复的反思中和重设教学方式与指导体系中得到指导学生的良方,这使与团队一起成长的导师也受益匪浅”。她利用多种资源为本科生提供锻炼机会,指导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鼓励学生进入民间教育机构,广泛接触儿童,接触现实,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同时,她请来加拿大、澳大利亚外国专家给学生们传递西方儿童的阅读理念和方法,推荐学生去民间教育机构见习、实习,让学生自己制作绘本……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更早地认识到所学即所用的道理。

  从2014年到2015年,李睿再度反思、重新设计指导体系——从培养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反思者、合作者、实践者的宽阔视野中引导帮助学生们发现价值、实现价值。与此同时,学生的成长也让她感到欣喜——从迟疑到积极参与,从传话筒到引领团队,从保持距离到展示真我,从胆怯到大方表达,从勤学到反思,每个学生都能够突破自我,实现自我。李睿作为导师,也是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她重新定位老师的职责,发现了作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价值,增强了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效能感,促进了自身对于教育研究的思考,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

  八年来,通过举办读书会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实现从对学生不了解到亲如家人的转变,李睿用真情、真心、真爱指导学生使其逐步成长。她说,“德臻人本的原则依旧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学生打交道,就要以“德”为先,道德地对待他们,同时学校良好的制度建设和文化氛围也是导师制成功的基本保障。为人生立心,为学生立命,做一个学生的益友,让教师的使命与价值同行”。


本科生导师李睿老师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