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西南科大人】周开灿:璀璨刚毅的“旗帜”教授

20.09.2022  12:13

编者按:七十年峥嵘岁月,积淀精彩弦歌;七十年波澜壮阔,抒写锦绣华章。建校肇始,一代又一代西南科大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艰苦环境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淬炼铸就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造就了今天办学层次完善、社会声誉良好、办学特色突出的西南科大。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精神的动力是永恒的。本栏目发布《龙山薪火》丛书教师篇中部分德业双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现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的精神追求和情怀,盼薪火相传。

 

开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入校工作。

长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成果丰硕。完成科研项目15项 ,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3部;曾任全国高校地质工科本科专业教指会委员、四川省矿岩地化学会常务理事及非金属矿物原料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鉴定师等职务。

谈起西南科技大学的矿物学研究,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被誉为“西部宝石研究旗帜”的教授——周开灿。从重庆到新疆,再到全国各地,最后到西南科技大学,周开灿教授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地质矿业与宝石研究奉献着。他完成的研究价值巨大,他培育出来的青年才俊仍继续着他的学术研究。他为西南科技大学培育出了杰出的地质人才,为学校的非金属矿技术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少苦难不灭大学梦

1938年2月,周开灿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艰难贫苦的少年经历,使得周开灿具备了多于常人数倍的吃苦能力与拼搏向上的决心信念,这让他在求学之路上表现得异常刻苦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了不给亲戚造成负担,周开灿每次寒暑假都在学校宿舍中住宿学习,学业也全靠自己挣来的奖学金支撑。年少懂事的他坚持独立自主,不给他人添麻烦。优异的成绩与坚毅的品质使得周开灿从其他学生中脱颖而出,终于在1957年被成都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测量找矿专业录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同时,他也是从村里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因为国家给予的补贴,他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日后他在回忆时曾说:“真的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吃饱饭。”这也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对党的感激之情,也更加坚定了他建设祖国、为国家地质做出贡献的决心,并用一生的岁月践行着这份“承诺”。

义不容辞投身新疆开发建设

1961年8月,周开灿大学毕业,那时国家地质专业人才紧缺,他先后被分配到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新疆地质科学研究所工作,这么一干就是20多年。从1961年9月至1983年1月,周开灿历任地质员、工程师、专题科学研究技术负责人、研究组长等职务,找矿足迹遍布整个新疆。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周开灿一年只有20天的假期可以回家与妻女团聚,其他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孩子们平时很少见到父亲,唯一的印象就只有父亲每次从外地返回家中时所带回来的各种新奇的事物。为了祖国,他心甘情愿地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寂寞。

在新疆工作期间,周开灿将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铭记于心,工作尽职尽责。记录工整、保存完整的红色地质记录簿,也体现了周开灿身为科学工作者所具备的科学精神与严谨作风。工作之余,周开灿养成了收集岩矿标本的习惯。如今在西南科技大学工作的女儿周红清晰地记得,1983年父亲周开灿结束了在新疆地质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进入四川建材学院任教。在他带回来的13件行李中,其中有11件全是父亲20几年来在各个矿区所收集的典型矿石标本。跑遍全国找矿的经历,让周开灿对整个国家的地矿产区分布都烂熟于心。即使年迈,当周开灿与家人一起出游之时,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可以将该地所有人文景观 、地理构造以及所有知名的矿区和其所产的主要矿石脱口而出。家人们都钦佩不已 ,称周老为“活地图”。

扎根西南科大     桃李育满天下

1983年2月,从新疆返回绵阳的周开灿进入四川建材学院,从事矿床学、宝石学、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的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

他曾担任过宝玉石研究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执教期间,他为学校地质学科及宝石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着手创设了西南科技大学的本科课程宝石学基础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系统宝石学。他曾负责地质学基础、矿床学、非金属矿产地质学、非金属矿开发利用、宝玉石学等十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周开灿用他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非金属矿技术人才。

作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周开灿还担任了全国高校地质工科本科专业教指会委员、四川省矿岩地化学会常务理事及非金属矿物原料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鉴定师等多种职务,为国家的地质矿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学术信息与资料。

在日常的教学中,周开灿教授对传授知识一丝不苟。据周开灿教授的女儿回忆,尽管每学期所讲授课程是相同的,但是周教授在开始授课之前还是会认真地重新备课,因为这样在重温讲授内容的同时还能补充新的知识。一些学生对周老师印象较深的是他早期完成、现今保存于环境与资源学院矿石学实验室的一套矿相学教学光片,每件光片上仍可见标记清晰工整的、特有的“周体”编号,这也印证着周教授的严谨。周教授的认真负责还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心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周开灿教授科研成果丰硕,在西南科技大学工作期间,先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非金属矿产地质学》《全国工业矿物原料深加工暨学术论文集》和《建筑材料用非金属矿物》 等。他开创了我校在非金属矿领域的特色研究方向——宝玉石学研究,在宝玉石成矿地质特征、猫眼效应成因及呈色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原有的西南科技大学宝玉石研究所,到本科课程宝石学基础、硕士研究生课程系统宝石学,再到如今的环境与资源学院宝玉石展览室,这其中就是周开灿教授常年积累的科研成果的体现。

光荣退休     心系下一代

2003年2月,周教授光荣退休,但他对下一代青年骨干力量培养的热情丝毫没有褪去,依然活跃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

退休后,周老担任了学院的教学督导专家,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他指出,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全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因此,他积极参与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指导,传授自己在二十余年教学历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教学督导工作之余,他还经常为学生、老师做宝石、玉石的鉴赏讲座,受到一致好评。同时,周老对党忠诚,深受党组织的信任,退休后还负责环境余资源学院关工委对本科生、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谈话任务。在与每位同学谈话之前,周教授都会详细地了解同学们的学业情况、荣誉、事迹等相关信息,并记录存档。

如今,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宝玉展览室中很多珍稀的晶体、完整的标本就是周教授常年累积的成果。周老给学院赠送了很多矿石与宝玉石的原石,甚至退休后依然下到矿区去购买珍贵的宝石标本。

周老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展览室的展品,也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矿物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周老年轻时经历过生活窘迫的困境,退休后的他也心系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资助了学校的很多贫困生,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更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并将所学回报祖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去。

(王丽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