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记忆 不同时代的美好心愿

09.09.2014  10:14
时间如白驹过隙,30年弹指一挥间。今年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30个教师节。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脾。在学生心中,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灵泉、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他们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份真诚的寄语,一次倾心的交谈,足以改变学子的人生轨迹……相遇一位良师,乃学生人生之大幸。即使发白、须长,每每念及,仍会开启温暖的记忆。 为师者立德树人的故事,传递出的是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今天,《四川日报》推出了“立德树人——第30个教师节特别报道”,为你展现那些真挚、质朴而富于爱心的教师。希望将他们的才智与激情、奉献与执着、平凡与伟大,传递给广大读者。 心愿:希望教好每一个孩子 人物:全国模范教师、成都市华西小学校长魏虹 1988年9月,原成都师范学校毕业生魏虹,站在了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一年级教室的讲台上。“那天,面对1个班58个孩子,我可以用手足无措来形容。如何保持课堂安静,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那些需要用时间来累积的教学经验,难住了才19岁的我。” 当时魏虹最崇拜的,就是学校里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教学技艺高超、深受学生热爱的“老老师”们。第一个教师节,还没有认识全班同学的魏虹,就收到了不少孩子送来的教师节贺卡,感动之余,她默默在心底许下一个心愿,“希望自己能够教好孩子,迅速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了达成这个心愿,她选择住在学校,花更多时间和学生们在一起,抱着他们讲故事,做游戏。 10年里,区、市、省乃至全国的教学比赛中,都有魏虹的身影。在同事、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她的课越来越有趣,课堂表达更有条理、层次、流畅,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板书。“现在来看,和当时的愿望相比,我已经成了更好的自己。10年之后,我已经成长为了一名有经验且不太老的老师,并且还在不断学习,”魏虹笑道。 心愿:带学生去看外面的世界 人物:康定中学教师、省特级教师评委陈远平 30年前,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的陈远平离开南充,分配到甘孜州康定中学任英语老师,一呆就是30年。 “这里冬天气温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只有烧钢碳取暖。”条件艰苦、气候恶劣,与陈远平一起分配来的8个人,现在只剩下2个。学生的成长成才,给他带来了荣誉感和满足感,“能带学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老师会很欣慰。” 1996年以前,康定中学不靠加分能上本科的学生,每年不过10余人,到今年已达到了223人。今年9月起,康定中学所有教室都启用了包括电子白板、计算机等在内的一体机,“成都很多中学校长来参观,连说他们达不到全覆盖的水平。” 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2002年我省启动实施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陈远平感慨,“民族教育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期。”“现在已经进入到第2个‘十年计划’,政府大力投入民族地区教育,为康定中学带来了更新鲜的教师资源。”陈远平说,今年甘孜州的中学教师双选会上,康定中学又招聘了140余名新教师,这其中包括他女儿陈思。 心愿:让每个学生珍惜今朝 人物:省优秀教师、阿坝师专教育学教授郑国庆 “每一次教师节,都会为我们带来一种幸福与喜悦的感受,今年第3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尤其让我感怀。”郑国庆老师是东北人,如今的阿坝师专,对这个已从教多年的老师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个学生、一座教室,他都如数家珍;说陌生,是之前他连做梦都想不到,校园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阿坝师专30多年办学的财富,几乎瞬间化为乌有。如今每每谈及,郑国庆仍然感到悲痛。但仅仅三个教师节过后,2011年,一座现代化的全新阿坝师专,矗立在汶川水磨镇。 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郑老师特地在校园里转了几圈。看到学生们欢快地跳着锅庄,踏着轮滑,舞动着画笔,他抒发心愿:让每个学生珍惜今朝。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