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新华社杭州9月12日专电(记者张乐)见过机器人扫地、踢球,和人对话,你是否见过机器人主刀的手术?
11日上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胰腺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手术台的主刀医生,是一台拥有4只机械臂的机器人“达芬奇”。
这也是浙江省实施的第一台机器人手术。
只见手术台前,“达芬奇”的4只机械臂通过4个黄豆大小的小洞钻入患者体内。它先是快速准确地找到肿瘤的“根蒂”,接着一只手臂照明成像,另两只手臂配合,一点点把肿瘤“挖”出来,并完成了切除操作。
相比医生的手,“达芬奇”的手指显然更灵活:它的“手指”可以360度旋转,不仅可以使用手术刀、剪刀、镊子或缝线所需的持针器,快速完成切割、电烧、打结等动作,其精确度和灵巧度相比人的双手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到两小时,“达芬奇”就完成了这台大手术。
“达芬奇”手术不同于由主刀医生执刀的常规手术,也不同于通过电脑预设对病人进行机械化操作的手术,而是通过医生实时控制、机械手精确模仿人手动作而进行的实时手术——在手术室另一端的操控台前,原本的主刀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上的影像,一边手握操纵杆前后上下移动。“达芬奇”的所有动作,其实都是在医生的“指挥”下完成的。
“不过它做得比我更好。”郑树森笑着“自叹不如”,“‘达芬奇’最擅长的就是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他说,“达芬奇”能将患者的三维影像放大整整20倍,对病变部位的观察相比肉眼直视更为清晰细致。
除了可以突破人眼和人手局限外,机器人的机械手还有稳定器,可以有效防止传统外科手术中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现象。“尤其是狭窄解剖区域,机器手比人手更灵活。”郑树森说。
“达芬奇”还有一项更大的优势,就是创口小。常规的胰腺肿瘤切除手术需要开腹,创口在15-30厘米之间,而“达芬奇”手术的创口却仅在1厘米左右。“创伤小,出血就少,患者恢复就快。‘达芬奇’手术可以大大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存活率和康复率都大大提高。”郑树森说。
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外科设备,机器人“达芬奇”得名于500年前意大利奇才达·芬奇在图纸上画出的最早的机器人雏形。后人以此为原型设计出了用于医学手术的机器人,并以“达芬奇”的名字命名。
刚一问世,它就得到了医生们的广泛欢迎。采用“达芬奇”机器人后,一个主刀医生就可以完成一个手术团队的全部工作,更容易实现主刀医生的意图,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医生的体力,同时,机械手的出现避免了主刀医生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医生感染乙肝、艾滋病等的风险。
“达芬奇”机器人的出现,也使得远程手术成为可能。只要实现机器人机械手和操控台的联网,医生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为患者实施手术。
据介绍,如今“达芬奇”机器人已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学科得到使用。但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医院拥有该手术系统。(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