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头版:打通一条神奇的“电力天路”——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纪事
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川藏高原上,一天之内几种天气变换是常见的事。清晨绕海子山赶路,雨淅淅沥沥时下时停。午后天晴,彩虹从高原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藏族小姑娘泽仁拉姆家的牦牛悠然咀嚼着鲜嫩的牧草。放暑假了,13岁的泽仁与伙伴们骑摩托车在草原上一边放牧,一边玩耍。强烈的紫外线令孩子们黝黑的脸颊上飞起两朵“高原红”。“其实我最想待在家里看电视剧,但是这几天停电,都错过好几集了。”泽仁语气中透出了无奈。
通电,藏区的一个梦
沿318国道进入川藏腹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因海拔超过4000米,有“世界高城”之称。高山圣雪,溪流缓静,在经幡密布的丛林中,身着藏袍的老人举着一块写满经文的石头神情肃然地向前方的玛尼堆走去。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叹,这水草丰美、信仰深沉的“香格里拉”,还缺什么呢?
7月25日下午,气温只有5度。禾泥乡牧民阿扎的客厅里色泽鲜亮的装饰,因为阴沉的天气显得黯然。他抱歉地告诉记者,每天只有两个小时有电———晚上8点到10点,因此他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就是等好朋友高绒来家里聊天。
高绒比阿扎郁闷多了。川藏线风光旖旎,游客渐多,他顺势开起家庭旅馆,并一应置办了彩电和冰箱。但现在看来,电器利用率并不高。“客人经常洗着澡就停电了,我们这地方冷,一停电热水和浴霸都用不了,感冒的挺多,更别说看电视、上网了。”高绒搔着头说。
甘孜州并非没有电,坐拥金沙江、澜沧江等丰沛的江流,30多座小水电站星罗棋布,丰水期的电力基本可以满足人们使用,但一入冬季枯水期,就难以为继。各地电网孤网运行,彼此之间无法支持,限时供电就成了常事。
“甘孜电网装机容量不到100万千瓦,27万人没有用上电,40多万人用电不稳定。电力匮乏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我们是‘一个省的面积、一个县的人口,一个村的GDP’。”甘孜自治州副州长张平森告诉记者。去年,“新甘石”电力联网工程联通了甘孜州北部电网与四川电网主网,南部至今却仍是一片电力孤岛。
被象鼻山和云彩环绕的巴塘县城,仙境一般美丽。泽仁拉姆家就在这里。房间很大,却只有一盏60瓦的照明灯泡。她说,她家条件已经算不错,因为巴塘只有县城里有电,乡下的同学连电视都看不上。
金沙江对岸,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与四川巴塘咫尺相望,半山腰白色的民居清晰可见。“我早就听说这边供电不稳定,但第一次来芒康时才真正领会到。电说停就停,一次正常的电力检修,内地不到一天就好,这边要停一个多月电。”四川电力公司综合部李伟说,一次工程车没油了,被加油站员工告知近期停电都加不了油。
在李伟眼里,这片藏区电力水平至少比内地落后30年。
“我们被缺电卡死了脖子,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巴塘县常务副县长扎多心里很焦急。巴塘矿产和旅游资源蕴藏丰富,但因为缺电,这些资源却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政府决心开发矿产,但三天两头停电,怎么维持正常生产?我们招商引资,外面来的商人先问,‘你们有没有足够的电让我办厂?’”
巴塘规划的水电装机达到600万千瓦,几年前已经签署了招商引资协议,但水电开发仍然滞后,原因是没有电力通道,电输不出去,水电站一建成就面临着亏损。“谁还愿意来?”扎多摇摇头。
再造一条神奇的“天路”
2006年,青藏铁路为藏区带来吉祥安康,被喻为“神奇的天路”。如果再造一条“电力天路”,将会极大地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13岁的泽仁拉姆并不知道,在她和伙伴们为看不上电视剧烦恼的时候,中央已经在酝酿一项大工程。
2013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主导的川藏联网工程暨巴塘500千伏变电站奠基。这项工程将连接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位于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聚集的“三江”断裂带上,也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工程全长1500多公里,沿线多为高山峻岭和无人区,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
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先后三次对川藏联网工程做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川藏联网工程施工条件差,任务艰巨,但对昌都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意义重大。施工中务必做到安全第一,进度、投资服从安全。希望西藏、四川两省区全力支持工程建设,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使工程既是造福群众的项目,又是各族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大事,要高标准、高质量建成。
2014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工程项目包括:新建乡城至巴塘至昌都500千伏线路1009公里,新建昌都至玉龙、昌都至邦达220千伏线路512公里,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和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工程总投资66.3亿元。
3月18日,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继青藏联网工程之后,又一项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重大输变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中央西藏战略工作部署、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举措。
“工程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川藏两省区政府、国家电网公司对藏区同胞的关心关怀。”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川藏联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刘振亚表示,该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区严重缺电和无电地区通电问题,为该地藏区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工程还将满足今后昌都地区水电开发外送需要,实现资源优势转化。
项目落成后,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孤网将与四川电力主网相接。谈起在藏区考察时的所见,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感触很深。滴水成冰的冬季,牧民在帐篷里靠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很多人最大的心愿是能看上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他动情地说:“作为一名电力人,看了这一幕心里很难受。没有电,就很难获得讯息,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等年底这条线路通了,电通了,也就架起了党和政府与藏区群众的连心桥。”
“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后,甘孜州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今年年底,95%的甘孜州人都能用上大电网的电,全州2780多个村,村村有电。”张平森难掩内心激动。“我们现在正与国内40多家企业接触,加工业、旅游业、民族手工业……招商引资总额有20亿元。”
信仰激发的潜力是无穷的
高原气候恶劣,一入10月就开始下雪,一直持续到来年4月,真正能干活的时间只有5个月。“这是我进入公司以来经历过的最艰难的一项工程。气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期、进度,但我们要与恶劣的环境和天气赛跑,让70万的缺电同胞少受一冬寒冷。”包6段工人李良兴告诉记者。
最冷的时候,温度达到零下20度。在川藏联网乡城县的包5、包6施工项目段,清晨,80后工人王李军从覆着冰的被窝里艰难地挪出来,发现洗脸的水也结成了冰块。“想喝点儿热水,发现在这么高的海拔,水都烧不开。”冻得哆哆嗦嗦的一帮年轻人向工地走着,风裹着硕大的石砾打在脸上如刀割般疼,工人们赶紧戴上配发的防风、防沙、防紫外线的面罩,只留两只眼睛在外。午后,一团乌云飘过,旋即雨夹杂着冰雹,打在安全帽上“乒乒嘭嘭”,正在铁塔下作业的人们无处避雨,衣裤全湿透了。下午,霞光万丈,强烈的紫外线穿透过山峦———很快烤干的不仅是人们的衣服,还有皮肤。
8月3日上午,在巴塘的N133005铁塔下,一架六旋翼飞行器腾空而起,带着导引绳向金沙江对面飞去。10分钟后,飞行器飞跃金沙江,来到位于西藏芒康境内的N133012号塔位,导引绳展放完成,整个工程进入最具挑战性的跨金沙江放线施工阶段。
“为了缩短工期,铁塔放线前我们依靠导引绳放线来提高效率。”四川送变电公司川藏联网执行项目经理伍建明介绍,有些山坡太陡,路也没法修,运送材料设备和工人的食物只能靠架设的货运索道。
藏区没有生产能力,运输成了一件麻烦事。全线需要架设铁塔2760基,高山峻岭地段约占线路长度的65%,90%塔位建在高海拔、无人区、远离公路或无运输道路之地,塔位与道路最大高差达1800米。铁塔、高压电抗器、主变压器等大件设备,都需从外部转运:先从全国各地运抵成都、大理和丽江,再分由大型货车沿川藏317、318和214滇藏国道,翻越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及原始森林,运抵察雅和芒康两个大型物资转运站;再换由5吨级的小型货车转运至各项目点的材料站。
活跃在川藏联网工程的这支“电力铁军”,不少人经受过青藏联网工程和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历练,包9项目部经理陈必文就是其中之一。“对项目组的人来说,高原堪称身体的炼狱。”他说,初上高原的人,高寒、高海拔带来缺氧是常事,动辄一场感冒就可能转化为肺水肿、脑水肿……指挥部在巴塘成立生命保障领导小组,并在全线设立医疗保障管理机关2个,一级医疗站14个,二级医疗站6个,三级医疗站4个,定时为工人巡诊、查体,有情况随时送医治疗。
医疗站高压氧舱内,医生朱可告诉记者,最晚的一次接诊是晚上12点,一名一线工人有脑水肿表现,病情比较严重,被送入氧舱连夜抢救,三天才脱离危险。正是这套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为战斗在川藏联网高原一线的2万多名电力职工保驾护航。
蒋洁是一名90后女孩,去年刚毕业就被派到海拔3330米正在建设的巴塘变电站工作。一晚工地突起九级大风,全站停电,部分简易工房被大风吹翻,整个世界瞬间漆黑一片。狂风怒吼,飞沙走石,蒋洁一个人在寝室,感到恐惧和无助,但坚持不撤到山下的指挥部。当记者问及此事,她说,“那天晚上许多人在各自房间拿着对讲机给我讲故事,这份工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让我一下子成长了许多。”
“妈妈,你好好听医生的话配合治疗,等工程结束我就回家看你。”80后的硕士研究生黄鹏已经担任施工队长,新甘石工程结束后,他又来到川藏,为赶工期,他只能给生病的母亲打电话问候。在大山深处的无人区里,黄鹏背着包四处找能够安营扎寨的地方。刚安顿好,骤起的大风就把帐篷连根拔起,人抱住一根柱子才幸免,衣物却不知被吹到哪里。与两年前白净帅气的照片相比,此时的黄鹏黝黑纤瘦,女朋友也离他而去。但他说,“我的工地在这里。”
在乡城县包5段项目施工现场采访时,突然遇到一场密集的雨。“哗啦啦”一声,松动的黄土就在身后高处疾速往下滑。项目经理叶建刚却似乎习以为常,“雨季,这种小塌方很常见。”从事电力线路施工20多年,叶建刚长期在野外工作,家成了偶尔小憩的旅馆,他说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时代不同了。以前每个月寄张汇款单回去,家属在左邻右舍面前一晃,心里就得到很大满足,现在人们注重亲人间的陪伴,所以年轻人更不容易。”曾经当过工会主席的陈必文有感而发,他创作的MV《你会到工地看我吗》由工友们自导自演,唱出了远离亲人的思念和希望家人理解的情感。但他引以为豪的是,兄弟姐妹们的心为一个目标紧紧凝结在一起,那就是藏区提前一个冬天通电。“就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建一座教堂,哪怕只砌过一块砖,信仰激发的潜力都是无穷的。”
他们不仅在施工中充满激情,对待环境也小心翼翼:施工前,工人们将地面的耕植土收集起来,放进专门的袋子里,等变电站的护坡建好后均匀铺上土,再撒上适合生长的草籽;竹巴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矮岩羊出没的地方,工程设计之初是沿河谷走线,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了绕开自然保护区的五跨金沙江施工方案,为此工程投资增加了1千多万……
忘不了青藏联网工程建成后,藏区老阿妈转着手里的转经筒,一叩一拜为工程祈福;忘不了通电以后,藏族同胞自发组织为建设者敬献哈达的情景。“高原施工很苦很累,但藏族同胞纯净的信仰和热切的民族情谊感动着我们,这都是我们不竭的动力。”陈必文说。
工程队租住着泽仁拉姆家的几间房。看这些叔叔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懂事的泽仁经常煮酥油茶请他们喝。听说今年冬天就不会再停电了,乡下的小伙伴们不用挨冻受寒,还能看上电视了,她忍不住笑了。下午阳光不错,泽仁带两个小侄子爬到屋顶放眼望去,新矗立的一座座铁塔在山巅闪闪发光,金沙江蜿蜒流淌,护坡上撒的新草籽已经发芽,她熟悉的高原更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手记
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时,记者了解到,川藏联网工程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利益,做这项工程是要承担风险的。因为,工程的资金投入是难以收回的。但为了国家整体利益,为了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和团结稳定,为了广大藏族同胞的福祉,国家电网和四川电力公司责无旁贷地承建了这项艰巨的工程。
王抒祥说,作为电力人,看到老百姓用不上电,藏区群众生活还那么困难,心里很不是滋味。记者从甘孜州一路走来,遇到四川电力的许多部门主管、项目经理、普通职工,他们都有类似的心结和情怀。“讲政治,不讲条件。”对抗酷寒天气,与严重的高原反应搏击,员工们冒着安全风险履行着电力人的使命。“过程虽然很艰难,的确很辛苦,但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做了一件前人没有做的事,用自己的双手为藏族同胞送上电了!”他们的言语中,经常会流露出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远望崇山峻岭间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铁塔,回眸电力员工朴实的笑容和忙碌的身影,看着藏族同胞期盼的目光,我们除了感慨和敬佩,感受更多的是电力人的那份责任和担当。
这就是共和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