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颂55年15日听作者讲诞生记

13.09.2014  14:34

    在中国,《梁祝》是几乎无人不知的小提琴曲,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部作品的作者何占豪,也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创作了哪些作品。

    今年,时值《梁祝》诞生55周年,成都市民将与这名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面对面。9月15日下午2时30分许,“金沙讲坛”特别邀请到《梁祝》的创作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先生,作一场名为《梁祝情、民族魂———一代大家何占豪创作心路》的讲演,讲述这首名曲的创作背景。

    24岁的他 第一次创作《小梁祝

    何占豪是浙江诸暨人,1933年8月29日出生。从小他就受家乡音乐的熏陶。那时,何家山头一带流行两种戏,一种是越剧,一种是绍兴大板。上小学前,奶奶常常带他去听戏。到读小学时,何占豪已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1957年,何占豪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拉的都是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

    何占豪和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起初,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1959年,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用西欧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进一步规范了原来的构思。1959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正式在上海首演,自此,已50多年经久不衰。

    这部长达26分钟的协奏曲,其唱片发行量迄今已突破百万大关。

    他还有很多作品 你肯定听过

    几十年来,何占豪始终不渝地沿着民族、民间音乐前行。他觉得,身为一个中华民族的音乐人,对中华民族的音乐应该有所研究,应该有所贡献:二胡、琵琶呀,为什么不能像小提琴和钢琴一样,成为一种世界人民喜欢的乐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开始致力于民族器乐的交响化,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写了很多二胡协奏曲、古筝协奏曲。其中的二胡协奏曲不但跟民族乐队协作,而且跟西洋交响乐队协作。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协奏曲和琵琶协奏曲外,还写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

    “探索是我永恒的主题,只要人民大众喜欢的,我就会一如既往地创作。”何占豪说,自己在五线谱中爬行,慢慢地又爬进了流行歌曲,八十年代末那首在大陆颇为风靡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由徐小凤演唱),便是何占豪作曲,乃至别人给他取名叫“多功能作曲家”。何占豪的创作既有高雅音乐,也有流行音乐,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文化市场需要,他就生产”。(记者 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