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书记在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工作经验交流暨培训(片区)会议上的讲话

01.04.2015  11:07

 

(2015年3月20日)

 

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共同命名认定的省级基地,是我省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平台和展示窗口,是社科普及的主渠道和重要力量。省社科普及基地的规范建设和良性发展,对推动全省社科普及工作的深入、有序、有效开展,提升全省民众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有着积极作用,从对授牌满3年的省级社科普及基地评估工作的情况来看,我省社科普及基地呈现以下特点:

一、重点比较突出。基地涉及了大多数群众关心的问题,如,青少年、心理、环境、气候、教育、家庭、法制、民俗、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医护、艺术、武术、健身、养生,等等。

二、布局趋于合理。全省除阿坝外的20个市(州)都建有省社科普及基地,成都、绵阳等地分布较多;从单位布局来看,涉及高校、文博单位、学会协会、县级社科联、企业等,高校和文博单位分布较多。

三、队伍较为完备。各家基地充分认识到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方法,引进、合作、培养等,既有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性社科普及的专家队伍,也有专注于日常性社科普及事务的科普工作者,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年龄、文化水平呈合理梯队分布的专兼职科普队伍。

四、成效比较显著。现在全省命名了五批66家基地,特别是前面命名的四批46家基地,较为充分地利用了省级基地这块牌子,积极组织科普队伍深入社区、农村、场镇、学校、机关、企业、部队、特殊机构(如女子监狱)等,结合实际需要,开展咨询、宣传、宣讲、心理抚慰、技术支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社科普及活动,依托基地,辐射周边,服务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相信省社科普及基地在今后的工作中,在科普部和所在市州社科联的具体指导下,借鉴兄弟基地的经验做法,一定能把社科普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影响、见成效。

2012年,是我省社科普及工作提升水平的一个新起点。

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2年11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全省社科普及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推进,省社科普及基地的工作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从实际工作和平时我们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基地的建设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和进一步提高。对今后的基地工作我提几点要求。

一、把握正确导向,传递正能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如及时传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举办讲坛讲座、开展社科咨询普及,或是编印发放科普读物和资料,都要严格把好政治导向关,这是第一重要的。社科普及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基层、是普通民众,政治导向正确,才能向大家宣传普及正确的、正面的、积极的社科知识。

二、围绕地方中心,开展社科普及。立足本地、本地区,利用自身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选好普及主题和内容。基地要服务当地群众,要把本基地的主题方向和本地实际、本地特点结合起来,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中央、省、市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确定本地亟需、群众渴知的普及主题和内容,做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助手”,深入持久开展社科普及工作。

三、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合力。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为群众办实事。要接地气,稳步推进,坚持经常性、多层面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与省里联办的跨区域的科普活动,省上要给与补助。各基地、市州社科联及其相关单位年初要制定项目计划,并按时积极组织实施完成。

四、积极宣传、贯彻《条例》。以《条例》推普及、促普及,扎扎实实做好、做实社科普及。基地要把宣传、贯彻、落实《条例》当作大事、要事来抓,要向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领导汇报请示《条例》宣传贯彻落实的有关事宜,向群众宣传普及《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条例》的相关规定推进社科普及工作。

同志们,社科普及工作是一项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接地气的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谱写中国梦四川新篇章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要本着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社科普及工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四川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为推进我省两个跨越作出新贡献!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