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青年的真情记
一个午后,笔者连线上里社会工作服务站10级社会工作专业的柏娟,电话里传来锅碗瓢盆“乒乒乓乓”的碰撞声。快到下午两点了,柏娟和同事们还在忙着做午饭。
“有位阿姨心情不好,来找我们社工聊天,陪她聊完了才回来做饭吃。”虽然4·20地震已过去一年了,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柏娟依旧在灾区忙碌着。从芦山到宝兴,再到最近才去的上里,回忆起一年来在各重灾区奔波的日子,柏娟说,灾区人民那一张张温暖人心的笑脸就像放电影般历历在目。
村民:“我们家种的菜,你们随便吃”
2013年4月20日,一场强震打破了柏娟平静的校园生活。震后第二天,作为社会工作大三的她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组织下,参与了灾害救援和服务工作。她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雅安市民政局接听捐款捐物热线。
“电话还没放下,又有2—3个未接来电了。”每天工作12个小时让柏娟嗓音嘶哑,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她说:“想到多接一个电话就有多一份钱和物帮助灾区,就一个电话也不愿漏接。”
6月,灾区专业的社工服务站点建立起来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柏娟和同学们来到震中芦山县龙门乡,为灾区人民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
“当时,很多农村妇女精神抑郁,整天都宅在家里,不跟任何人说一句话。老人们大都很孤独。” 柏娟深知,社工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跳坝坝舞、交流育儿经、参与亲子互动游戏……社工们希望留守妇女能走出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走出家门参与更多社交活动。唱红歌、打腰鼓、口述历史则是为老人们准备的活动项目,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老人们体会到弘扬地方文化的成就感。
为了让更多妇女、老人参与活动,柏娟和同学们走村串户、耐心细致做宣传。夏季的太阳火辣辣,一段时间下来,社工们都被晒得黢黑,“黑得就只看得到笑起来的一排白牙了。”
为了让活动更加精彩,社工们常常为讨论方案忙到凌晨两点,吃饭也总不准时。灾区卫生条件差,苍蝇肆虐。每天早上醒来,社工们的脸上还爬着几只苍蝇。
“虽然辛苦,但看到跳坝坝舞已成为妇女们的常规活动,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给我们讲当地的历史故事,”柏娟说,社工们都感到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这是我们家种的菜,你们随便吃。”
“这块猪肉你们拿去吃嘛。”
村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总是最直接的。有位阿姨家人都外出打工了,平日里只有她一个人在家。见她把自己种的菜全部送给社工,有人说“自己吃不完可以拿去卖嘛!”可阿姨说:“我就喜欢和他们摆龙门阵!就是要送给他们!”
朴实的话语令柏娟感动不已。她明白,社工与灾区人民建立的情感支持是相互的,“他们需要社工,社工也需要他们。”
儿童:“你像妈妈一样,守护着我们”
“姐姐,谢谢你给我们上了六堂课,请你不要走好不好,你走了我真想哭呀!”
“柏姐姐,你什么时候会回来?你就像妈妈一样,守护着我们。我爱你!”
“姐姐,你走了以后要保重身体,多吃一点饭,过两年又来给我们上课好吗?”
“亲爱的姐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雅安那边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其实我还找到了女朋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哟。”
…………
看着孩子们写下的真挚话语,柏娟回忆起在宝兴县灵官镇服务的点点滴滴。
做游戏、读绘本、讲故事、听音乐……社工姐姐的课堂和平时的课堂太不一样了,让孩子们轻松地学会了认识自我与关爱他人,学会用良好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变化。
有趣的课堂让人太投入,柏娟忘记了下课时间:“实在是很抱歉,你们快休息去上厕所吧。”“不,我们不上厕所。”孩子们大声答道。课间休息时,他们只是坐在位置上,问柏娟各种各样的问题。
出乎柏娟的意料,第二次上课时,孩子们将所学的全部内容全都说了出来,还说出了很多发散观点。在做画温度计衡量自我心情的小游戏时,孩子们分享最开心的事是社工姐姐来了,大家可以一起玩儿。
每天放学后,社工们组织的课后辅导班也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有家长主动上门,弯腰鞠躬成90度,就是希望社工们能多辅导一下孩子的功课。
三个月过去了,柏娟将结束在灵官镇的服务。孩子们都知道,这是柏姐姐最后一次给他们上课了。“有几个孩子甚至哭了,”柏娟明显感觉到了孩子们情绪低落,“有孩子直接就在课堂上说,可不可以不要走?”
为了转移孩子们的情绪,柏娟拿出一叠彩纸,“你们把想对我说的话都写下来吧!”看着孩子们写下的稚嫩字体、可爱话语,柏娟说:“这些都太珍贵了,我会一直好好珍藏。”
还有两个月,柏娟就大学毕业了,但她还没去找工作。“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专业的社工,”柏娟说,她想先完成上里的服务项目,多积累经验再找工作。她对灾区人民的真情记忆还将无限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