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成都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新型“时间银行”受欢迎

18.03.2014  13:05

  中新社成都3月6日电 题:成都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模式新型“时间银行”受欢迎
   中新社记者 徐杨祎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中国农历马年CCTV春节晚会后,其中的歌曲《时间去哪儿了》走红,引发了民众对于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成都市一社区近日成立了献爱心、存取时间的“VS(志愿服务)时间储蓄银行”(简称“时间银行”),让社区居民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参与当地志愿服务活动。
  6日,中新社记者来到成都市送仙桥社区居委会,负责“时间银行”主要业务的工作人员正坐在电脑前,为“储户”刘港办理存时间业务。
  51岁的刘港是送仙桥社区文化艺术团团长,他除了是文艺骨干外,还是一名老资格的社区志愿者。这几天,刘港和艺术团的成员们正在排练新节目,“今天来办存时间业务,把前几天的时间都存进去。
  一张蓝色的存折,封面印有“社区VS时间储蓄银行折”,背面印有储户须知。存折内则印有开户人的相关信息,以及存入时间数量、支取时间数量、结余时间数量等多栏内容。
  记者了解到,“储户”在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后,可将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按1比1比例存入;存满20小时后,就可到“时间银行”兑换爱心卡,并可到社区爱心超市兑换爱心物品或到爱心商家处享受相应的服务,1小时能兑换5元人民币的爱心卡。这些“爱心消费”由成都市公共服务专项资金和一些企业捐赠提供。
  刘港告诉记者,尽管“银行”开业只有短短8天,自己却已储蓄了20小时。“参加‘时间银行’能够督促我把更多的空余时间投入到志愿服务中,跟能兑换爱心卡没有任何关系。”刘港说,不止是自己,他相信每一位“储户”都是这样想的。
  早在2002年,成都市锦江区望江路街道办事处就已成立“时间银行”,曾有“储户”7000多人,存储时间上万小时,但这家红火的“时间银行”却于两年前关门停业。
  据送仙桥社区党委书记蔡伦告诉记者,他们仔细研究了停业的原因,“存时间的人多,取时间的基本没有,这条路就越走越窄,而且对于年轻人而言也没有什么动力。
  经过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的认真讨论,送仙桥社区的“时间银行”最终确立了一种激励性的长效机制,即支取时间可兑换爱心物品或爱心服务。社区还与辖区内4户商家签订协议,“时间银行”储户去消费不仅能打折,还可使用爱心卡。
  新开张的“时间银行”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自2月27日营业以来,目前已有68人开户。蔡伦说,成立“时间银行”的初衷是为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参与社区建设,并传递正能量,“我们从去年11月启动筹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借鉴了其他地方的经验。
  尽管“时间银行”吸引了不少志愿者参与,但在已开户的68人中,40岁以下的不足10人。“希望这种激励机制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也能让‘时间银行’一直营业下去。”蔡伦说。(完)

      刊于3月7日美国《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