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政府采购“大蛋糕” 谁能分羹

01.07.2014  09:40

    编者按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陆续使用财政资金购买各类社会服务。

    社会组织的服务效果是否达到政府预期?众多社会组织中,哪些更能获得政府资金青睐?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从今日起,我们推出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状况系列调查,敬请关注。

    6月25日,听说相关部门将在下周对社会组织申报的灾后服务项目进行评审,雅安市名山区蒙阳镇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文军既期待又紧张,“我们是刚成立的草根组织,主要靠私人积蓄运转,很想在这轮财政购买社会服务中分得一杯羹,如果成功,将获得发展转机。

    李文军想要争取的资金,来自雅安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的资金,总额超过百万元。该中心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组建成立,有着“官方”背景。

    记者获悉,省民政厅等部门每年也有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面对日渐增多的政府采购,社会组织中的优胜者“”在何处,今后生存出路在哪里?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筹资困难 瞄准政府采购“大蛋糕

    据省民政厅统计,目前全省已有3.5万家社会组织登记成立。“成都有近8000个社会组织,真正能正常运行的不足两成。”在6月中旬举行的成都首届公益社会化筹资论坛上,成都积善社会责任公益研究与发展中心负责人翟胤淇称,目前大量社会组织生存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筹资困难,因而不能正常运行。

    以宠道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为例,这家社会组织旨在向社区和市民宣传责任养宠、科学养宠理念,并力图减少宠物带来的扰民问题,但在向社区筹款时却遭遇“滑铁卢”。最终因资金受限,“原定一个季度10个公益活动,最后只开展了2个。”该中心主任赖雪松表示。

    成都市锦江区同路人青少年关爱中心主任游镇介绍说,去年底以来,中心原本打算每次招募60名志愿者,到社区、学校为家境贫困的青少年做“生存、生活、生命”教育,但由于没有筹资渠道,承担志愿者住宿费比较吃力,不得不调低活动频率。

    少数类似于积善社会责任公益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于其负责人或合伙人个人经营的企业赢利,“但这样的方式并不可持续。”翟胤淇说。

    社会筹资渠道不畅,内部消耗难以维系,如何保证生存和发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成为社会组织眼里的“大蛋糕”。

    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争取政府注资,已成为广元众悦社工工作服务中心的生存来源。“广元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远不如成都,当地对社会组织、社工概念都比较陌生。”该中心负责人杜威说,服务中心从民政部门争取到10万元项目资金,帮助当地救助站开展心理抚慰等工作,“这笔钱就是我们机构3个人一年的所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