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奎:社会组织在消除贫困方面大有可为

08.07.2016  18:38

 

7月5日,2016年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C20)会议在山东省青岛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发来贺信。本届会议以“消除贫困、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与民间贡献”为主题,与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的主题高度契合,体现了民间社会对脱贫、发展、创新等问题的关注。

大会主论坛上,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发表主旨演讲——发挥民间组织在消除贫困中的作用。以下为演讲全文:

发挥民间组织在消除贫困中的积极作用》贫富差距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2015年,全球1%最富人拥有的财富首次超过了其他所有99%的人。这意味着: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财富可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低收入人口得不到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来维持他们基本的尊严。贫富差距问题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挑战。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其中消除极端贫困被列为第一项目标。经过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全球贫困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依然十分严重,全球仍有8亿多人食不果腹,无法享受健康、活跃的生活。去年,联合国通过了2015后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极端贫困仍然列为17项目标的第一位。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持续付出不懈的努力。

中国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方略,下决心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的,“民间社会组织是各国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动员和组织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是中国扶贫的重要内容,包括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以及国内、国际民间组织和公众参与的扶贫行动。据统计,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期间,民间组织和其它社会力量直接动员的各类扶贫资金和物资折款500多亿元,占扶贫资金的28%,扶贫贡献率在30%-35%之间。进入21世纪,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民间组织在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公平、改善贫困地区卫生健康条件、提供及时人道救援和促进农村贫困社区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一家致力于消除贫困的民间组织,中国扶贫基金会实施“一体两翼”的战略,一翼是“授人以鱼”,也就是传统的公益慈善项目,对贫困人群直接帮扶;另一翼是“授人以渔”,是社会影响力投资项目,帮助弱势群体建立能力,积累社会资本。自1989年成立以来,我们累计募集了28亿美元资金和物资,惠及了约2500万贫困人口。在专注于国内减贫的同时,我们的目光也开始关注国际减贫。从援助2005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开始,10年来,我们募集了约1600万美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减贫项目。其中苏丹阿布欧舍母婴保健医院、埃塞微笑儿童学校供餐项目、尼泊尔地震救灾、厄瓜多尔地震响应等项目和行动受到了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目前我们在苏丹、埃塞、缅甸、尼泊尔和柬埔寨等5个国家开展长期减贫项目。

近三十年的扶贫经验使我们意识到:社会组织在消除贫困方面大有可为:第一,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可以弥补政府扶贫的不足。民间组织不但可以募集社会资源惠及更多贫困人口;还能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监测和评估经验,使扶贫工作更有成效。第二,社会组织可以创造形式多样的扶贫机制。如多方联动的筹资机制,参与式决策和使用机制,关注受益主体的能力提升机制。第三,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扶贫行动,有利于各国的减贫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全球范围的贫困问题。

消除贫困,对于民间组织来说,可做的事情很多。中国扶贫基金会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做好中国各项扶贫项目的同时,致力于全球的减灾减贫工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贫困,缓解贫富差距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