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补偿引领中国人环保观念
“上千名参会者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到沈阳,会议期间的照明、空调、用纸、用餐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接受捐赠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刘于鹤在捐赠仪式上介绍,此次捐款的17.5万元将用于在内蒙古种植50亩的树林。据测算,这片树林将用15年时间中和掉本次年会的碳排放。
这样的“零碳”会议在中国并非首例。2010年在天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是中国第一个进行“碳中和”的国际会议。
中国一些旅行社还推出了“零碳”旅游线路,出游者在参加这些线路时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旅行社都通过碳交易机构购买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进行抵消,真正实现了“抹掉旅行碳足迹”绿色出游目的。
碳排放的补偿思维已在中国更多领域推开。
很多机构开发出手机APP吸引人气,而一些环保关注者也将自己的日常活动记录下来,用以计算自己在一定时间的碳排放量,带动身边人的节能减排意识。
在产生二氧化碳较多的交通领域,一些航空公司也提出碳补偿计划。目前香港国泰航空、深圳航空等推出的系列产品中,旅客购票时可自愿为航空飞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补偿,航空公司将补偿所得投入到环保项目,以抵消旅客旅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陈永民认为,多数碳补偿活动离真正的碳排放权交易还有很远一段距离,其作用主要是公益形象的树立和对民众低碳思维的引导。
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去年在网络上启动“你减排、我买单”和“消除你的碳足迹”等活动,鼓励网民每天少开一次机动车,夏天将空调调高一度,多用一个节能灯泡等行为,并将这些举手之劳的行为记录下来,结果调动了大量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陈永民说,这些直观、易行的碳排放补偿活动有利于培养普通人的低碳思维,引领低碳生活,将为中国节能环保事业带来强大的民众基础。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