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保卫战,看“四川行动”

12.04.2019  15:10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污染防治攸关全局。

  3月26日,受省政府委托,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向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四川省2018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

 

 

  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77个,占比88.5%,远超国家下达的79.3%的年度目标任务,同比上升14.9%,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今年1月,四川水环境质量在去年基础上“更上层楼”,继续保持着“好水增多”“坏水减少”的强劲势头:87个国考断面中,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80个,占比91.95%,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为近年来最好水质。

  成绩的背后是全省上下为打赢碧水保卫战所展现的信心、决心和所付出的辛劳。

  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将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四川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突出重点,集中攻坚,不断夯实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推动“绿色化”发展的生态基础。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专题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委书记彭清华、省政府省长尹力率先垂范,深入一线调研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省委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开展碧水保卫战役、饮用水源保护、黑臭水体整治、长江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等污染防治八大标志性战役。

  号角吹响,必定冲锋,四川干部群众豪情迎战。

 

  立足省情国情,站高谋远

 

 

  四川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2816条,总长度为9.9092万公里,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最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放眼全国,四川水域管护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审视自身,9100万四川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多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始终坚持铁腕治污、高位推进、治水保水、久久为功,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作出《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印发《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成立河长制、“三大战役”等工作领导小组,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体系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同时,四川出台了“水十条”四川省具体工作方案、考核办法以及四川“十三五”生态环境规划,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相继出台和实施《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四川省水污染防治考核激励约束办法》《四川省“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此外,我省还通过制定小流域达标方案、实施工业源达标计划、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狠抓农村面源控污、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强化流域项目实施推动等重点举措,形成“组合拳”系统治水的良好局面。

 

  10万河长湖长,悉心管护

 

  “老人家,你们钓鱼的垃圾不要乱丢哈。”日前,在雁江区雁江镇周祠社区,九曲河雁江镇流域河长陈世友和乡镇、社区干部正在对该段流域的情况进行巡查。作为雁江镇的乡镇级河长,陈世友负责这条河在雁江镇境内的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流信息的全面排查、河道巡查保洁、河道生态修复等工作。

  全省有数万个像陈世友这样的河长在守护着自己的“责任田”。

  2017年初,从省级层面开始,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全省10条主要河流实行双河长制,由2位省级领导担任省级河长。这样,四川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坚持依法管护、党政领导、属地管理、谁污染谁治理谁负责、层级考核,各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河长……如今,五级河长全部履职到位,各河长的管护范围、目标、任务、责任全部明确,管护压力被精确传达到最基层和最底层。

  省级河长切实发挥“头雁”作用,巡河问河30次,召开现场会30余次,强力推动水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落地见效。

  2019年元旦刚过,成都市河长制办公室发布了2018年成都河长制运行情况。全年成都巡河次数最多的河长是新都区斑竹园镇顺江村村委会的刘大海,2018年共巡河580次。上报问题数量最多的河长是彭州市升平镇广圣村村委会的王学芬,共上报问题164个。

  随着河长制工作的开展,雁江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雁江区取缔河道网箱养鱼223户、网箱2193口、守鱼棚4657.24平方米;清理水葫芦及其它漂浮物面积20000余亩,设置河道隔离网45处;整治“小、散、乱、污”工业性排污企业50家、关停13家,整改畜禽养殖户163户、关停(搬迁)66户;还组织力量对沱江流域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进行了打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受访市民对河流水质的改善体会很深:“以前大家钓起来的鱼根本就不敢吃,现在水质变好了,鱼随便吃了,味道还挺好的。”“感觉环境变化相当大。以前河里面都是漂着垃圾的,现在看到水也比以前清澈多了。

  河长制实施一年后,四川河流容颜初变。

  成绩的背后是人民的期望,是工作的加码。2018年元旦刚过,一个消息从北京传来:中央明确,年底前所有湖泊要全部实施湖长制。四川随即做出回应:2018年年底前,巴蜀大地上1000多个天然湖泊全部落实湖长制。与河长制一样,湖长同样由地方党政“一把手”出任,同样明确湖泊管理保护地方党政同责。

  目前,全省已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湖长10万余名,由7万余人担任,实现了各类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全域覆盖、网格化管理。4月6日,来自省政府的数据显示,全省五级河长湖长已巡河巡湖44万余次,查找河湖问题46万余个,落实整改40余万个。

 

  紧盯沱江流域,先解难结

 

 

  四川的江河治理中,沱江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沱江全长712公里,整个流域居住着3700多万人,它以不到全省4%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省25%的人口和30%的GDP;它创下了四川河流几个之“”:它的流域是全省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也是四川污染最重的河流。

  2018年7月8日,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家顾问团宣告正式成立。这也是全国首次对单个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成立专家顾问团。这支专家队伍由19名专家学者组成,包括4名院士。

  5天后,当时的省政府法制办、环境保护厅等相关负责人再次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征集《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草案)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快了单独流域立法进程。

  随即,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工作研讨会在自贡召开,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资阳六市检察机关生态环境资源检察部门负责人齐聚,就如何加强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展开研讨……

  紧锣密鼓的治理举措彰显着四川对沱江水污染治理力度。

  细化目标责任书分解,强化责任落实,针对沱江流域这块“硬骨头”,省政府再次与沱江流域各市签订目标责任书,提出了2020年全面达标的奋斗目标。

  针对沱江流域的治理,四川将投入600亿-800亿元,选择10条支流一对一突破,同时建立定期联席会商机制,避免各市单打独斗。力争到2020年,使沱江的一级支流绝大多数水体达到地表水四类以上标准,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70%以上。

  目标已定,科学的手段便跟上。

  ——出台跨区域引水补水举措。沱江流域因地形平坦和流域人口城市密度过大等限制,没有修建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自身做不到“丰枯调节”。从去年11月以来,作为全省河流取水量分配试点内容之一,我省启动首次跨流域生态应急调水行动——通过引岷江流域的水源补充沱江流域。调水行动将持续到今年5月10日汛期到来,岷江已向沱江流域补充枯水期生态流量8亿立方米,流域14个生态应急调水控制断面生态基流得到充分保障。

  “沱江经验将推广实施。”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我省将完善跨区域引水补水工程,最终在2035年前构建“五横六纵”跨区域引水补水生态水网,逐步消除各主要江河生态用水短缺现象。近期开始的全省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有望通过制度刚性、市场手段来提高各地用水效率,为枯水期保证河湖畅通提供可能。

  ——积极探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由生态环境、财政、发展、水利等部门,协同建立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沱江流域7市筹集5亿元资金,共同设立沱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成都、自贡、内江等10市签订了《沱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科技支撑。今年我省将继续加强加密沱江水质动态监测,实现沱江流域水质“旬监测、旬通报”,并逐步形成覆盖全流域的监测、监控、预警、预报一体化的信息化环境监管网络,

  努力终有收获。4月1日在成都召开全国2019年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研究与保障工作推进及座谈会上,四川省水利厅总规划师权燕披露,沱江水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沱江流域16个国考环保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62%,较2016年提高了50个百分点。

  沱江治理的努力是四川江河治理的一个缩影。

  未来,“千河之省”四川将更加奋发有为,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