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困扰凉山“童工”的贫困怪圈

15.01.2014  14:37

   这里虽名为“凉山”,却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土。

  195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飞跃;2011年,凉山州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居全省31个地市州的第七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4%;州内市县西昌、会理先后跻身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之列。

  然而,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截至2013年8月,凉山州还有贫困人口108万,超过全州总人口的23%。近年的“彝家新寨”等扶贫工作使凉山州数以十万计的彝族同胞摆脱了贫困,但复杂的地形和自然、历史条件,仍然在制约着凉山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曾数度深入凉山采访,在这个彝族人口近半数的地区,处处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和好客的热情。但同时,吸毒、辍学等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州内部分地区的贫困程度。

  贫困—辍学当童工—回乡—贫困—再当童工,这个怪圈困扰着凉山州,极大地阻挠着这里的发展。贫困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提高凉山的总体人口素质才是关键。曾经有在凉山支教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只有让凉山的儿童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才可能从困扰父辈们的贫困怪圈中走出。而要破除辍学儿童一心只想外出打工的现象,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所幸的是,凉山的儿童从不缺乏关注,官方和民间的援助力量一直在为凉山的义务教育普及而努力。据凉山州官方数据,早在2012年底,该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8%以上,彝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也在大力普及。

  因此,记者更希望,此次“童工”事件仅仅是一小段插曲,但愿这段插曲会引起更多的部门和个人关注凉山的教育问题,让这一屡见报端的顽症得到彻底解决,让凉山孩童的未来不再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