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西南科技大学五年办学成就回顾之科学研究篇

11.10.2017  10:11

五年来,学校牢牢把握国家和地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发挥“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优势,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地方经济与行业需求,推动学校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快车道”。

学校受邀作为唯一一所高校代表在2017年四川省科技创新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学校还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授予“军工科研项目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全国受此表彰的地方共建高校仅2所。

科研项目经费稳步增长

五年来,学校加大纵横向科研项目激励机制建设,从组织动员、专家指导、形式审查、立项资助、经费配套、经验分享等多个环节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申报给予政策激励,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012年至今,学校纵横向科研项目立项4000余项,立项经费近7亿元。仅2017年以来,科研立项经费就超过1.2亿,到账经费约7900万元。科研项目和经费均在逆势中实现了稳中略升的发展态势。

科研成果层次不断攀升

五年来,学校通过内引外联、合纵连横等办法遴选和培育了一批高水平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鉴定成果60项;出版学术著作200部;发表学术论文12000篇,其中,SCI收录1131篇,JCR分区收录1039篇;《Nano Ener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首次刊录我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在2017年4月召开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我校张华教授主持的“强辐射环境强适应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以及陈彦副教授参与的“猕猴桃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两个项目获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研人才队伍明显提升

五年来,学校已建成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1个,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绵阳市农业局科技产业团队4个。3名教师入选省农业厅科技团队岗位专家,2名教师入选日本樱花科技计划。建设了27个校级繁荣社科团队,在8个省部级以上平台建立了38个专职科研创新团队,全职引进“海外博士创新团队”1个、以全职和兼职结合引进外籍科研人员的方式加强科研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2017年为加强“学术科研特区”建设,加大校内人才培养力度,学校着力实施了“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全校15个团队入选“团队支持专项”,275位教师入选“重点支持”专项。

科研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学校新增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实验室3个、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依托优势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已形成雏形,其中“环境友好能源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原: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列为省全创试验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目标,2016年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推荐并顺利通过四川省与科技部的“部省会商”。

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

五年来,学校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逐步由一般科技合作向战略性合作转移。学校主办、承办及协办“第十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全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百余场。邀请院士及国际专家、学者二百余位,作学术报告千余场。通过学术交流,扩大了我校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提升了学术知名度。

科技园区建设跨越发展

五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相继批准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入选全国首批“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名录,成为国家科技城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搭建了“中国(绵阳)科技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已累计转化校内外各类科技成果119项,孵化和培育各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60家,新增知识产权176项,覆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科技服务社会能力提高

五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博览会、对接洽谈活动80余场,推荐成果项目100余项,建成专利申请电子端口系统,获得授权专利722项,其中发明专利435项,授权使用及转化专利53项。西科麦4号作为四川仅有2项之一,获得了全国的52个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授权的其中一项。西科创投公司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16家,较“十一五”新增4家;累计投资  4174.02万元,较“十一五”新增投资1231.2万元。学校积极开展省市各级社科普及活动;推进“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积极推进社科工作者“三进”活动(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食粮。(王丽明 编辑)(科技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