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融前沿于研究,融创新于设计,建筑学院走研究与设计互动的办学道路

23.12.2014  15:06
          2008年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各部门支持下,建筑学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体建设水平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我校建筑学院在全国260余所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高校中名列第16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建筑学院坚持贯彻“教学立院、学术强院、壮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并实践了符合建筑学科规律的“以艺术熏陶下设计为主线,融教学与研究创新为一体,研究与设计互动的学科和专业发展道路”,探索了新形势下建筑专业办学和建筑学科发展的科学模式。 学院教学工作坚持“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设计能力、科研创新水平、人文艺术修养”并重,在全国专业教育评估中,我校获得建筑学七年期和城市规划六年期的优秀评估成绩;学院坚持在创新导向下激发教师的科学研究和专业设计能力,紧跟国际前沿,开展交流合作,科研水平提升显著,学术成果亮点突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设有建筑学科的高校中名列前茅;学院立足学科特点,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为交通领域及地方城乡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长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全面发展,为西藏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填补了西藏建筑学科教育的空白;积极参与举世瞩目的灾后重建,并组织国内外学术群体及设计机构,完成了重建设计百余项,单位和个人均获地方政府表彰,开辟了灾后建筑适用性评估和重建应急设计等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学院实现了与四川省住建厅、西南建筑设计院等部门和单位的共建,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履行社会职责,为本地区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建筑学院在高端人才引进、学术团队与国家基金申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研究生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环境育人氛围营造、实验室平台建设、党建和学生工作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学校的工科登峰和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学科建设篇章:构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组成的“三位一体”学科体系,突出优势学科建设

建筑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学院发展建设的核心。现已初步建成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为主体的建筑学科群。三个学科间交叉、融合和渗透,在学术和实践领域皆显示出优越性。

建筑学院目前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程环境与景观、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余个研究方向;设有工程环境与景观专业博士点;建有四川省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组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其中,建筑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6位。

为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特点,积极捕捉新的生长点,使我院学科建设充满生机;形成多个以知名学者为带头人的学科团队,其方向具有交通特色,西南地域和多民族特色,成都平原特色,充分体现我校学科的自身优势。

建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重点学科,也是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之一。西南交通大学是四川省内唯一通过七年期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和六年期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并且拥有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二、科学研究篇章:凝聚学科优势,搭建科研平台,构建学术团队——建筑学院走在科研立院、学术强院的路上

科研学术整体水平与发展成效是学院办学的重要基础支撑和强劲牵引动力。学院科研发展坚持以行业性、地域性特色领域的研究积累为主,突出交通建筑与规划、成都平原、高海拔多民族地区等重点研究方向,大力推进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研究能力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双提升,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生参与研究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更高的起点。

自2008年我校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建筑学院在进一步加强“交通建筑及其规划与景观”校级学术团队的基础上,又成功建立了“成都平原城镇可持续城市设计”研究团队以及“高海拔多民族地区建筑与文化”研究团队。其中,“交通建筑及其规划与景观”团队在交通建筑与规划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高海拔多民族地区建筑与文化”团队也已列入学校重点培育计划。重点研究方向学术团队的建立有力地集中了学院的科研力量,带动和吸引了学院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平台。目前,团队成员科研成果已超过学院总科研成果的80%,科研团队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依托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近年来建筑学院科研学术成果有了明显增长。2010年以来,建筑学院教师主持了“城市交通综合体空间绩效评价研究”、“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邻接区协同规划及空间优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院中位居前列,且呈现出项目数量持续增长、项目批准率提高等特点。

除自然基金之外,建筑学院还顺利完成“铁路大型客站后评价体系研究”、“京沪高速铁路综合景观设计研究”等铁道部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成都平原城乡用地协调调控系统开发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近年来,学院新增国家、部委、省市等各类纵向研究课题90余项,纵横向科研经费合同金额总计3500余万元,其中纵向课题经费1700余万元。学院教师出版《高铁时代》、《中国建筑》、《清代城市景观的重建与变迁》、《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态变迁研究》等学术专著28部,在核心期刊等重要刊物及其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三、师资队伍篇章:建设多学缘、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总体水平

2008年以来,建筑学院先后引进了主要来自全国建筑规划领域的知名高等学府的优秀人才,部分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学成归国的教师,以及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外籍教师。聘请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城市设计与规划系主任沈青教授为我院海外院长,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教授担任我院名誉教授,此外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院顾问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以提升我院影响力。

2008年以来,建筑学院共新增教师17名,具有博士学位16名,其中含一名千人计划高端人才,其他来自日本九州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建筑高校优秀人才。学院还先后培养本院教师赴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学位或访学,丰富了学院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有助于广泛借鉴吸收国外教学经验。建筑学院教师队伍的博士化比例显著提高,相比2008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在全国高校建筑学科中处于较高水平。

 

四、人才培养篇章:以创新、实践、开放、协同为导向,践行卓越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院本科教育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技活动、学术教育、国际游学、联合培养等多途径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联合共建,完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建设,该中心是全国建筑学领域为数不多的首批六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之一。《中文版AutoCAD 2009建筑设计标准教程》、《高校建筑学专业规划推荐教材绿色建筑概论》、《景观设计初步》等教材已出版,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学院专业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2010年城市规划专业在住建部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中获得六年期(优秀级)通过,是全国第12所通过优秀评估的院校;2014年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获得七年期(优秀级)通过,我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成为全国16所参评院校中仅有两所获得七年期(优秀级)通过的院校。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研发2014《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建筑学位次为6/213(A+级),城市规划位次为12/159(A级),风景园林位次为13/80(A级)。建筑学院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均具备学硕和专硕授权,三个学科三位一体,促进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

以科研团队带动培养工作。一是依托“交通建筑及其规划与景观”、“成都平原城镇可持续城市设计”、“高海拔多民族地区建筑与文化”等特色研究团队带动培养工作。二是以双导师制提升职业能力。结合实践环节配备资历符合要求的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硕士完成学位论文与设计,提升研究生职业能力。三是以交流实践拓展学术视野。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大学的交换生项目、国际联合教学、联合培养、短期互访及举办workshop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

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学院大力推进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建设优质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五、社会服务篇章:“产、学、研”一体模式,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参与灾后重建规划和民族地区建筑教育事业

学院坚持“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不仅为我国的建筑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教师也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工程项目以及本地区建设与发展的热点领域,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1)利用学科优势,为行业与地方制定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决策咨询。其中“京沪高速铁路综合景观设计研究”作为铁路部门第一个建筑与景观结合的研究性课题,已被列为我国高速铁路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体系;“铁路客站后评价体系研究”也是我国首次对复杂的大型交通建筑建构后评价理论体系;“成都市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中心城区建筑立面设计导则”对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制定了良好的政策法规。

(2)在汶川地震后,组织力量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后,学院教师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投入到灾后应急及灾后重建中,并组织国内外学术群体及设计机构,完成了重建设计百余项,单位和个人均获地方政府表彰,开辟了灾后建筑适用性评估和重建应急设计等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并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余震未歇的第一时间,学院就组织专业教师赴灾区跟踪研究,为灾后应急救援安置献计献策。灾后重建过程中,派出教师200余人次,完成成都、都江堰、汶川、彭州、广元、绵阳、大邑、崇州、绵竹等地重建规划50余项,单位和个人均获地方政府表彰,开辟了灾后安居环境评估、防灾减灾规划等新研究方向。

(3)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为城乡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交通建筑领域,一系列纵、横向课题的研究为我国近年来的铁路及站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地域建筑领域,一批巴蜀乡土建筑系列丛书及相关课题的研究,为地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建筑技术领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推广先进的设计理念,积极推进社会服务。承担了一批专著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有力地推广了我国绿色建筑理念,并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具体应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对乡土建筑的研究有利于地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同时,学院教师参与社会生产实践,2009年以来,完成横向课题、生产项目60余项,并在国内、国际竞标中多次中标。

(5)教师发挥学术影响力,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学院部分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专业评估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四川省政协、其他高等院校等重要学会和机构中兼任了职务,数名教师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副局长等职务。学院教师在承办四川省建设行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的同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民族地区的建筑教育与学科发展。多年来,学院教师参加援藏支教任务成绩显著,获得教育部援藏先进两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6)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民族地区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依靠师资和办学优势,长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兴办城市规划专业,累计派驻援藏教师十余人次、完成课程40余门次。藏大首届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实现了西藏城市规划教育零的突破。目前我院学科接受西藏大学保研学生,继续支持其学科发展,促进了西藏城市规划领域学术研究的开展,为该地区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做了奠基性的贡献。

(7)加强合作共建,进一步提升学院建设水平和影响力。学院在学校的领导下,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崇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了战略共建协议。

                                                                                            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订合作共建战略协议


六、环境育人篇章: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与专业育人有机结合,形成建筑学科环境育人的独特氛围

建筑馆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场所,有着彰显学院精神和风貌、孕育学院文化、营造学习工作氛围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优化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学院积极推进环境育人工作,逐步对教学楼、公共空间、学生专业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进行了环境改善,为师生创造了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并让同学们通过建筑馆直接了解建筑构造等专业知识。专业教室根据不同年级的需求,设有封闭式和半封闭两种,并装有大型展板、评图板和完善的多媒体设备,有利于信息化教学和教学中互动及学习成果展示。为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在每层楼的公共区域内,摆放舒适的桌椅和展板,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空间,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公共环境。学院还着力建设了建筑学院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室内设施配备齐全,集评图、交流、讨论、会议多功能为一体,得到校领导、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学院将建筑馆作为“材料与构造示教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实验室根据建筑学专业特色将建筑内外构造一一展现出来,让师生直观地学习了解每一个构造环节。学院图书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了研讨空间、数字化电脑查阅空间、图书阅览及学习空间等,为师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方便。

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建筑学院着力打造优质的育人环境,营造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新氛围。逐步实现了教学设施优良、育人环境优美、文化建设突出的良好环境,已成为中国建筑教育理想的办学场所之一。

 

 

  学院文化中心                                                                图书阅览室

 

   

                                                                                                          学院大厅                                                                                            开放式专业教室

 

                                                                                                                                            材料与构造示教实验室


七、实验室建设篇章:打好基础,深挖潜力,支持服务实践教学

近六年来,建筑实验中心借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搬迁新校区办学的历史性契机,以深化学科发展内涵为目标,努力改善硬件条件,深挖实践教学环节潜力,取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2009年系统性提升计算机中心硬件设备及工作环境,并结合先进设计软件,开展建筑信息模型、建筑节能分析等课程及专题,为全院师生在设计过程中开展复杂图形处理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对原有建筑模型室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了系统化、开放化、互动性强、数字化为特色的新建筑造型实验室,拥有包括3D打印、数字化雕刻、无尘木工切削等先进模型制作工具,为学生进行模型创造提供了开阔的场地、齐全的工具及免费的制作型材。专辟出模型陈列室,用于存储和展示优秀模型作品。实验室在每学年初均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并承办校级建筑创新实验竞赛,还不定期举行建筑模型展览,集中展示学院在建筑模型实践教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积极吸引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个性化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中的模型制作环节,由指导老师开展针对性的专业辅导。2011年与Autodesk公司共建设计与创意软件示范实验室一个,可开展多款BIM及节能分析软件的并行分析与教学,探路校企实验室建设新模式;2012年投入65万元新建建筑材料与构造示教实验室,较为系统地展示建筑建造过程的材料、构造、结构等问题,形象生动地对建筑主要构件的构造形式进行系统展示,对校内相关学科的基础教学有重要支撑作用;2013年开展首届“创意美丽城乡”课外创新实验竞赛系列活动暨国际设计竞赛校内选拔赛。赛事涵盖了创新数字化模型、创新建构及手工模型、创新实践设计成果和国际设计竞赛校内选拔赛四大实践领域,吸引近两百名学生参与,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头并进的学生培养模式,为丰富建筑学科内涵奠定基础。

 

八、外事工作篇章:实施国际化战略,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力,建构常态的国际交流机制

近年来,学院完成30余人次教师出国进修、访学深造、攻读学位等师资培养项目,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乔治梅森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以及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拓展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了解了学科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动态,并改善了双语教学能力。此外,先后选派30余名学生到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进行交换生学习,邀请国外师生到院完成联合教学4项,有60余名学生赴美国、意大利等国参加暑期殿堂游学活动;累计外聘外籍、境外教师5人次参与课程教学,其间成功主办学术讲座90余场次,成功举行世界华人建筑师大会、西部地区建筑教育年会、全国建筑美术教育年会等重要会议,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2012年成功申请“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获批,引进日本名古屋大学知名教授谷口元先生,参与学院教学、科研和团队建设。我院合作教授、日本建筑大师坂茂于2014年荣获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

建筑学院“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引进人才名古屋大学谷口元教授(右一)

 

九、党建和学生工作篇章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建筑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识聚力、开拓进取。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密切配合、团结有力,围绕学院“工科登峰”行动、国际化战略、人才强院战略、数字化战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教学水平、设计创作、机制建设及平台建设等,制定近期措施、中期(5年)策略与远期(10年)规划发展方针、目标与举措。近年来,学院党委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了学院党建科学化水平。同时围绕学院中心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学习科学发展观”、“基层组织建设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一帮一”、“筑梦天下”、“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学院先进党支部的示范作用和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全院上下统一思想,有力地推进了学院深化改革,推动了学院快速、稳定、科学发展。在党员发展方面,学院党委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到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截止目前,学院设有25个党支部,其中教职工党支部5个,学生党支部20个;共有党员283人,其中教职工党员50人,学生党员233人。自2008年以来,学院党委共发展党员422人。

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工会、统一战线等工作,工会与党政和谐互促,坚持教代会、教职工大会等各项制度,推进学院民主政治建设。每学期均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通报学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同时院党政联席会坚持“三重一大”制度,促使学院形成了阳光党务、阳光院务。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教职工之家于2013年6月正式对教职工开放,成为凝聚全院人心、人气之地,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之家。配合学院中心工作,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在2013年排球赛获得了女子组第三名和优秀组织奖;2014年首次参加足球赛获得第八名;在2013年运动会比赛中,我院荣获集体奖3项、教职工团队奖5项(33人次)、教职工个人奖7项;第三届青年教职工系列技能竞赛之烹饪技能比赛三等奖及2010年先进女教职工集体称号。学院党委重视统战工作,畅通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渠道。现有民主党派成员6人,其中院领导干部2人,占全院领导干部的25%。

 

 

                        学院党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                            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 

 

                                                                                学习十八大精神                                                              党支部特色活动

 

学生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工作理念,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班风学风建设为基础,以帮困助贫为保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从单纯的学生事务转向与学术事务的融合,协同育人。同时,学院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各项单项工作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开展“建筑阶梯”品牌下的“建造节”、“建筑视景”、“筑梦天下”、国际短期访学、workshop等文化育人活动。根据2012年麦可思公司《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我院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专业相关度、学院及专业的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就业现状满意度等指标均名列全校第一。2014年6月份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关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结论,对西南交通大学治学严谨的校风以及建筑学明确的办学思路、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成效、敬业进取的师资队伍、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大为改观的教育条件以及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给予了高度肯定。目前学生工作已经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造节活动

 

         

美国OSU景观系师生一行来学院做短期联合workshop

   

十、展望篇章:宏图展未来,奋进谱新篇

建筑学院“系统、实践、前瞻、创新”的办学理念和“精业、求实、开放、协同”的学术和科研精神不断激励年轻人成长。建筑学院的发展和成就离不开西南交通大学传统优势学科长期积累的丰富办学与治学经验,以及学科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在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建筑学院将继续发扬优秀传统,团结创新,争先进位,继续以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常态,围绕学校的建设目标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