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举行

26.12.2014  16:12

              为促进青年学者更快成长,增强青年学者的综合能力,2014年12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厅级单位)、建川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近代史研究所第十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在四川举行。来自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50余位专家以及青年学者与会。

              在17日上午的开幕式上,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川分别致辞,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长杜继东主持会议。

              王建朗说,今年的青年学术讨论会已是第十六届,这次会议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变化,具体而言,这是第一次到北京以外的地方来举办,也是第一次和所外的学术单位来共同合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通过这次青年学术讨论会大家一起来交流学问、增进友谊、加深了解。

              王川说,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幸与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这次讨论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院这次有几位青年学者参会,希望他们在与近代史研究所的青年学者们的交流中提升自己。

              自1999年举行第一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以来,每年一度举办的青年学术讨论会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者的学术盛会。本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由本所青年学者、在站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交的31篇论文,选题新颖、内容多样、视角独到、史料丰富,充分展示了近代史研究所和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学者的最新学术探索,内容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学术、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两天的讨论中,报告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评议人的点评进行了认真的答辩。青年学者们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彼此之间交流心得,探讨学术,会议气氛严谨、热烈。这既是对本所青年学者们一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公开检阅,也是锻炼青年学者以简练、准确的语言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概括表达的能力。老一辈专家学者对会议论文高屋建瓴的点评,蕴含着他们的治学经验和心得,体现了其促进学术繁荣的拳拳之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学者耿云志先生,谈了自己参会的四点体会:一、近代史研究所创办的青年学术讨论会已经举办了16年,每年都出一本论文集,外界反映相当不错,他们很赞赏我所的这一做法,也很敬佩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者成长之快,因此我希望这件事继续办下去,争取越办越好。二、学术进步要靠讨论。马克思说,历史是从矛盾的叙述中清理出来的;真理愈辩而愈明。这次讨论会讨论热烈,与会青年学者们往往是单刀直入、直切主题,提出了不少中肯意见。三、这次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从题目看,质量都不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章,一类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文章和论文是有区别的,文章是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把一个人或一两个人的行为活动说清楚;论文则必须有非常明确的、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做前一种文章是基础训练,因为写文章需要收集、排比材料,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楚;而学术论文只是收集、排比材料还不够,正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因此我建议从事历史研究的青年学者们不仅要接触大量的史料,还要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四、青年学者们要独立去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

              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讨论会迄今已举办了十六届,规范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形式、热烈而深入的学术讨论、健康的学术批评,不仅使一批青年学者经受锻炼,脱颖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界的知名专家,而且也为传承和光大近代研究史所特有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学者群体形成了争先恐后、勇攀高峰的学术氛围,促进了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与会学者还就如何进一步开好青年讨论会建言献策。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廷湘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王也扬、李长莉、左玉河、高士华、李学通、赵晓阳、刘萍、张俊义研究员等与青年学者进行了热烈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