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传统工艺 传承巴蜀文明
【编者按】】中国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独特的价值内核和建构形态是中华文化艺术、中国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加快建设特色学科,推动自身发展。
1月26日,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中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国贵,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罗仲平,成都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清远等领导出席仪式。
指导思想:立足 学术着眼传承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决策,深挖传统工艺之美、传承区域工艺之美、创新多元工艺之美,弘扬中华文明之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传统工艺研究院立足于突出传统工艺的研究和创新,以弘扬中国精神、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明为宗旨,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以中国传统工艺、传统技艺、传统民族服饰项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与发展为根本,挖掘与运用传统工艺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相结合,提高传统工艺传承与再创造能力,促进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持续转化与新的广泛应用,扩大中国优秀传统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
传统工艺研究院为学校的二级教研机构,以研究院主体、行业深度参与为机制,立足四川、扎根区域、面向全国。以学术力量推动传统工艺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培养传统工艺领域的高端研究人才;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创新性转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开展传统工艺田野调查,为相关文化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组织对外的传统工艺文化交流的展览和研讨,将研究院建设成为集研究阐发、教育传承、宣传普及、社会服务、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为一体的具引领作用的省内一流传统工艺教学科研平台。
建设条件:充分保障良性发展
学校为研究院建设运行和良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在日常办公经费、访问学者基金、国际会议举办、科研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和支持,确保研究院的高水平建设。人文社科处指导、扶持研究院科研发展;学校教务处与研究院共同策划、建设传统工艺课程,深化传统工艺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天府文化研究院密切合作、资源共享,共同促进研究阐释水平提升。
基础建设。设有研究院专属办公区;成都大学原图书馆一、二层建为天府陶瓷博物馆;1教一层、二层设有若干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包括漆艺、陶艺、蜀锦蜀绣、年画、彝族服饰等);凤凰山校区10号楼一层为传统工艺作品常展厅。2021年,重点在新校区加强研究院配套设施建设:在美术馆第三层与成都市文广旅局共建四川传统工艺博物馆;在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学楼一层增设金属加工、木工、传统饰品箱包、传统工艺造型等实验室和工作坊,以及二维、三维数字媒体实践实训室,面积超过2000余平米。
制度建设。研究院以大学章程为依据,制定了系列制度。包括章程:《研究院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岗位制度:《工作职责》《岗位职责》;管理制度:《院务委员会制度》《资源整合与共享实施办法》《工作人员及管理实施办法》《教学科研团队管理制度》《课题项目管理规定》《专项资金与项目经费管理实施办法》《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管理规定》《学生实习实训规定》等。
学科建设。研究院以科研立身,产学研融合,深度挖掘传统工艺资源的时代价值,已凝练出传统工艺理论、传统工艺教育、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工艺为研究范围,以四川传统工艺、民族传统工艺为研究重点,以艺术设计、艺术创作为核心优势,以民族工艺、创新设计、艺术美育、东盟艺术作为发展新增长点的建设格局。
队伍建设。研究院在筹建期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整合天府文化研究院、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等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的师资力量。现有100余名专职教师,其中,专职教授10余人,副教授30余人,博导3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20人,博士后经历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100余人。学校正式组建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并在研究院成立仪式上颁发聘书。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彭吉象教授担任,委员16名,由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组成;咨询委员会主任由著名设计艺术家许燎源担任,委员26名,由国家级、省市级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组成。
科研与交流。近五年,在传统工艺方向,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厅局级项目50余项;获省、市哲社奖10项,省教学成果奖5项;获德国红点奖10余项,其他奖项10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指导学生获各级奖项300余项;到校纵横向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为研究院的建立积累了强有力的科研实力。此外,学院积极承办各类学术活动,举办了“创意设计周”“二郎山文创旅游节”“2020中国成都•第二届全国小幅漆画展”“传统工艺时尚大赛”等活动,积极开展传统工艺的传播交流。
未来规划:弘扬文化强化传播
研究院将积极对照建设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的内容与要求,建强传统工艺研究阐发、创新转化、人才培养、传播交流能力,以研普互动、艺教融合、校城结合、区域应用、国际交流为路径,通过打造“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创意成果展示”等,建立起产学研融的开放协同运行模式和国际交流合作展示平台,增强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能力,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工艺,传播中国话语体系,有力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传统工艺研究院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时代发展现状。研究院加强中国传统工艺特别是四川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开创四川传统工艺发展的新局面。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研究、技术研究,构建行业科研教学平台,促进社会传统工艺的普及教育,深入发掘传统工艺中蕴藏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有利于加强和深化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的重要指示。
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传统工艺的传承人队伍,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制作能力,将传统工艺作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实施重点。特别是四川作为传统工艺的大省和强省,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大环境下,鼓励更多富有想法的年轻人、设计师们,投身到传统工艺的振兴计划中,提高传承能力,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当代意识,强化美学观念,努力提高我省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水平、制作水平、质量水平,努力提升我省传统工艺的整体水平。
产业发展。传统工艺研究院将注重产学研融合,实现转化创新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继续加大同省内外实践基地和平台的建设,推动我省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同时推动传统工艺的时代转换,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美学价值,巩固传统工艺生存和生长的土壤,为传统工艺的发展输入新的活力,努力使作为文化产业的传统工艺成为新的生产力,使传统工艺成为振兴四川经济新的的驱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国际交流。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中国传统工艺品就是我们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载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成都市,更应该加强我们传统工艺的国际交流合作。应该看到,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文化,造就了世界文明。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断,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不断地创造奇迹,绽放光彩。树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国家形象,探索传统工艺的学术化、产业化之路,让中国传统工艺真正走出国门,进入海外市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是我们研究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高等院校承担着向全体学生,乃至广大国民普及美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需要“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吸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优秀的传统工艺既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和社会群众进行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传统工艺研究院要面向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全体学生进行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要面向成都大学的全体学生,甚至其他高校和中小学学生和普通民众进行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编辑:李洁 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