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挖山,不砍树,白马藏乡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白马藏族妇女正在织布。
白马藏族妇女制作的毡帽成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
趁着好天气,实若波大妈正在晾晒腊排骨,这也是游客喜欢的特色美食之一。
□本报记者 邹俊川 文/图
11月19日,在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依山而建的扒昔家古寨倒映在澄碧如镜的天母湖中。村民张梅正坐在村口,精心打磨白马藏式毡帽。一旁,游客不停地拍照留念。“一顶做三天,能卖500元钱呢。”
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过去的白马藏乡,集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于一体。2012年,当地贫困发生率高达32.4%,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23.8%。
改变始于古寨旅游业的发展。“白马藏族乡境内有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古老而神秘的白马藏族文化,在这里搞旅游扶贫条件得天独厚。”平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翁绍伦说,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当地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扶贫之路。
要发展旅游业,最大的难题是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我们这么偏远的地方,会有游客来?”最开始,村民满腹狐疑。当地政府与群众算经济账,带着他们外出参观考察,一些群众开始心动。
2012年,平武引入成都天友旅游集团,计划投资30多亿元整体开发平武旅游资源,目前已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白马藏族乡最大魅力在于自然环境和白马藏族文化的原生态。”天友旅游集团副总经理臧凡说,为了坚持“修旧如旧”,该公司投资近3000万元对境内的古寨进行风貌修缮和设施改造。
在政府协调贷款、旅游公司投资的扶持下,张梅成功改造了家里的老房子,所有的内外装饰风格和生活用具,都保留着白马人的古老传统。唯一不同的是,家里通了自来水,还新建了生物降解污水处理设施,结束了寨子千百年来污水直排的历史。
同样投身旅游业的还有不少村民。从小就喜欢刺绣的扒昔加村民药尼,每天坐在家门口刺绣白马藏式嫁衣、毡帽、腰带等,就地卖给游客,收入十分可观;距公路稍远处的厄哩村村民扎尹则选择了土蜂养殖,一年纯收入有四五千元。
现在,白马藏族乡有50多名年轻人成为旅游公司员工,不少白马藏族大学生还被家乡的发展吸引,返乡创业。杨林大学毕业后返乡搞起了农家乐;索谷修寨大学生张燕则通过挖掘白马藏族的传统酿造工艺,在家开办咂酒作坊。
目前,白马藏族乡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全乡有旅游接待户150余户,可一次性接待5000余人就餐、3200余人住宿,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实现了旅游脱贫。为实现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平武县还在该乡开展了乡村旅游星级评定。
明年5月,九环东线改线工程将贯通。届时,从绵阳到九寨沟的时间将缩短大约1小时。改线道路横穿整个白马藏族乡,乡内的各个古寨将被串起来,形成全域旅游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