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中走出的希望之路
新华社成都4月20日电(记者吴晓颖)10年前,四川筠连县春风村是一个乱石嶙峋、荒坡荒山的石漠化穷山村。
10年后,种满了花卉、果树的山坡变成“绿色银行”;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崭新的小楼,替代了低矮破旧的砖瓦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攀升至1.92万元。
春风村的巨变是怎么来的?村民们说,是因为他们选对了当家人——王家元。
四川筠连县春风村位于川滇交界处的深山里。2004年春风村换届选举,不是候选人的王家元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在乡亲们心里,在外经商多年的王家元既能干,又是个热心肠。带领大家脱贫,乡亲们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一年,王家元38岁。
春风村四面是山,过去没有公路,买卖东西全靠肩挑背扛。王家元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
没钱怎么办?他拿出2000元带头集资。缺石材?就去他家开的采石场免费拉。缺少挖掘机?他带头拿着钢钎、二锤,在陡峭的岩石上一寸寸凿出一条路。
住工棚,吃干粮,攀峭壁,搬大石,王家元处处冲在前面。凭着这股子拼劲,不到3年,春风村打通了通往镇里的2公里长碎石路;修起了连接全村3个组的7.8公里长水泥路。
实现了通车梦,如何让穷了几辈人的村庄走出困境?
春风村1组位于山脚,一半是荒山地,漫山是嶙峋的巨石块。王家元请专家论证后发现,岩石缝里的黄泥,虽然不适合种庄稼,但特别适宜种李子树。
石缝里土太薄,存不住水。王家元就带着群众从山脚把一筐筐土、一桶桶水背到山顶。几年后,石头山上开垦出1820亩李子园。
另外两个组是山坡地,过去建的茶园废弃了,林场树木砍光了。王家元就通过招商引进花卉企业和茶企业,盘活废弃的茶园,发展起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和茶叶基地。
石中有花,花中有茶,茶中有果,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来这儿游玩的客人多了,村里办起一户户农家乐。果树、花卉、茶叶一产与乡村旅游三产互动,实现了全村人共同富裕。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1.92万元。
办起农家乐的村民胡怀彬说,忙的时候,一天就有几十桌,一天挣的钱比过去一年还多。
筠连县是四川省88个贫困县之一,春风村自然条件恶劣、起步晚,为何能率先实现脱贫奔小康?王家元说,在石头缝里求发展,凭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依靠组织力量,建强村支两委班子。
过去,春风村村“两委”干部年龄老化,班子软弱涣散。2007年,王家元当上了春风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他就宣布,所有村组干部统筹调度,又在村干部中引入责任追究制度。工作分配到人头后,实行倒计时制,完不成任务不发补贴。
提起那一年“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王家元的幺舅担任2组组长,忙于跑摩的赚钱,对组内事不闻不问。村民朱永芬说,当时大家都瞅着新上任的家元,看他会咋办。没想到他召开村民大会,罢免了亲戚的职务,还放出狠话:“当干部要想打点小算盘、捞点油水的,最好趁早收手……”
庸者下、能者上,任何人违反规章制度,都会被严格追责。从此,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带头领着群众干。
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号召种茶树、办农家乐,村民有畏难情绪,党员带头示范;因市场波动,村民种的茶叶滞销,王家元就和村组干部一起,骑着摩托车,四处售卖;困难户李吉友家没钱盖房,干部就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他盖了新瓦房。
村干部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拉近了干群关系,改变了过去“群众盼致富,苦熬无出路,天天怨干部”的状况。春风村,成了无一贫困户、无一上访户、无一违法犯罪案例,“处处是春风”的小康村。
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村民腰包鼓起来后,王家元开始琢磨如何改造村风民俗,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几年前,一些村民为办农家乐,购买了麻将机,开始学打麻将搞赌博。村民刘邦艳的丈夫把辛辛苦苦赚的几千块钱都输光了,她哭哭啼啼地找到王家元说:“书记,这事你得管一管,再这样下去,这日子没法过了。”
王家元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决定建设文化阵地。
农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健身中心相继建成,并组建了农民文艺演出队、志愿服务队、乡贤服务队。村里为群众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开展劳动技能、才艺等各种竞赛。每年还开展“最美春风人”“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弘扬正能量。
有了这些文化载体,村民们农闲时不再无所事事,随处听到的是歌声、笑声、读书声。村里喝酒打牌的少了,跳坝坝舞、健身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邻里间搬弄是非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
“猫咡湾石头多,奈何愚公多;这块石头垒梯田,那块石头筑大坝,石头上长出金砣砣……”春风村村民自编自演的说唱新谣,道出了他们多年来的追梦历程,也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自我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