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碾铸魂 丰碑永存

02.09.2015  00:52

本网讯  王勇报道:

题记  牢记历史  石碾铸魂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充分挖掘我校抗战航空历史文物在抗战史上的重要意义及历史价值,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年6月,经学校党委专题研究,决定打造以现存于新津分院的国家级文物——石碾为核心元素,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中飞院抗战历史文化纪念广场,以此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开创未来。

石碾铸魂——石碾子首次亮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今年4月,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行专家专程到校调研现存抗战历史遗存的情况,肯定我校石碾子等抗战文物的重要历史价值,认为这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中美两国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反抗侵略的历史见证,属于国家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并希望将石碾运到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经各方努力,5月16日石碾成功运抵北京参展。

7月7日,学校党委派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中飞院捐赠的抗战历史文物——石碾子作为“镇馆之宝”亮相展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石碾展台

图片中展示的石碾子,正是当年修建抗战机场的“压路机”。据记载,当年为了修建亚洲最大的轰炸机机场,四川80万民众硬是凭着近乎原始的人力手工,拉着石碾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将机场修建完成,创造了历史奇迹。

而今这些沉重的石碾,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坚如磐石,显现着一种忠诚坚韧、义勇奋进的精神,传递着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

石碾情怀——学校党委决策修建石碾广场传承抗战精神

原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现光明日报社社长何东平、  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薛庆超等来校参观时,石碾子给领导专家留下深刻印象,都强调了石碾作为重要的抗战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专家一行在新津分院调研

为了使石碾广场在胜利日之前落成,使雕塑创作更加的真实逼真、大气厚重,项目组和设计专家在炎天暑月加班加点,在机场的各个文物遗址穿梭勘察,了解现存文物的真实状况,感受遗存下来的这些抗战历史文物的生命气息。7月中旬,设计专家在经历了前期数稿的修改后,最终经学校党委审定后确定了方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暑假里,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争分夺秒,共同讨论设计施工方案,与设计公司进行了数次磋商和谈判。与此同时,学校党委集体研究并现场实地考察,确定了最终的广场修建地址。

石碾记忆——抗战老同志追忆峥嵘岁月回忆抗战历史

八月份项目组分批次登门拜访了学校目前健在的抗战老领导、老战士,收集了他们的手模,书写了寄语,记录了老领导、老同志对抗战的珍贵记忆。 

项目组还专访了流沙河老先生。沙河老作为当年修建机场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了感人的抗战历史,并为石碾广场手书“石碾铸魂、丰碑永在”的主题铭记。

机场修建者、文化名人流沙河为纪念墙题字

      期间,应中国政府邀请,第二次世界大战援华空军“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外孙女、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馆长尼尔•凯乐威女士一行到访中飞院新津分院,参观了当年祖父战斗过的地方,为纪念抗战签名、留言、保存手印,并做了精彩的演讲。

项目组还远赴西安,在学校第一任政委江围老首长的家里,97岁高龄的江政委接受了采访,回忆了他当年跟随徐特立、陶铸、雷经天参加抗日革命的经历,为石碾广场题字并留下了自己的双手手模。

同时,项目组还深入广汉三水镇石观村与修建机场的老同志面对面,听老同志讲述了当年修建机场的艰难与不易,回顾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学校老领导书写寄语、修建机场的老同志讲述历史

石碾丰碑——石碾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雕塑墙采用古朴自然的风格,整体用中国红的石材雕琢而成,将抗战时期修建机场的真实场景通过艺术手段再现在墙体上,厚重中蕴含真实的历史,承载着老一辈革命者对未来的期望。

雕塑设计强调视觉的张力及厚重感,墙体前的广场摆放着从新津机场挖掘出的石碾子,连接时空,给人以无限的历史回味,石碾及其蕴含的精神历尽了时间的沧桑,经历了雨雪的冲洗,似乎还在向我们述说着老一辈勇于开拓,不怕吃苦的精神。

雕塑强化了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力量。这种力量,更近于一种脚踏实地、渐聚渐强的创造力;这种力量,是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创新与凝聚、蓄势与飞跃的象征,正如一座丰碑一样永远矗立校园中,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石碾广场空间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