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石渠专业合作社助藏族同胞致富增收

11.01.2016  23:32

       

        多用途的牲畜暖棚

        牧民地弟喜领分红

        手工艺产品制作中

        中新四川网成都1月11日电 (刘忠俊 刁海瀚)11日清晨,四川甘孜藏区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的137名村民早来到活动室,高高兴兴参加达拢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年底分红。

        据了解,石渠县色须镇达拢牧业发展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6月,属于该县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发展的首个试点项目。最初,16户牧民抱着试试的心态加入合作社,自此开启了高原生态科学畜牧探索之路。

        石渠县是四川第一畜牧业大县,拥有可利用草地资源190余万公顷。产业扶贫的优势资源畜牧业排在首位,但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使牧民增收难、发展难,积贫积弱,扶贫效果始终难以提高。

        记者在红旗一村年底分红现场注意到,合作社一年的“收获”被一摞摞整整齐齐码在桌上,足足有87万之多。40多岁的村民地弟(藏族名字音译)因残疾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名,夫妻俩还拖着3个孩子。“去年我们一家参加了合作社产品加工、围栏管理、种草等工作,今天分红就有4万余元,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指望了。”双手捧着刚领到分红的地弟乐笑着说。

        2015年,石渠县将合作社作为基础开展产业扶贫,村里78名立卡户、贫困户被吸纳到合作社中投工投劳、发展生产,合作社的一部分收益用来发展,一部分则当作红利按劳分配,希望村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之前养牛出栏少,牛奶、酥油、酸奶也没有什么销路,现在只要我手脚勤快些,就一定能过上好生活。”村民其美多吉告诉记者,没加入合作社之前他与当地的许多村民一样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虽然家里有牛或者羊,但生活始终过的很艰难,更谈不上增收致富了。

        “色须合作社的成功运营,为我们引导藏区民众利用本地优势产业,以‘支部+合作社+市场’的形式走出一条新路子。”中共石渠县县委书记伍强称。

        据介绍,色须镇独特的民族手工艺—缝纫,长期以来靠熟人介绍、登门制作式的家庭作坊式发展。2015年6月,色须镇将镇上剩余、闲置劳动力集中起来,成立了色须镇扎益达吉手工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化经营模式,开始了手工业产业扶贫道路。

        合作社成立后,当地把贫困村民纳入到合作社,作为家庭副业促其增收。运行初期,因大多数人没有缝纫经验或者技艺生疏,加上合作社运行资金、设备缺乏等问题,运行十分困难。“为解决发展问题,政府争取了50余万元的项目发展资金,解决了部分缝纫设备,并请来著名手工艺师傅、缝纫熟练工,手把手、一对一的进行帮扶。”石渠县色须镇书记安世勇称,连我们干部外出开会、培训都要带上村民生产的手工包,向外推介村民的产品。

        因石渠地处高寒、高海拔山区,传统种植业在除洛须片区的其他地区很难发展,当地将资源充分利用让一个项目多种利用,一项投资多种回报。“我们投资建设的牲畜暖棚,冬季后就没有什么用处。我们利用它来种植蔬菜,在闲置利用这段时间可达两熟或者三熟,牧民增收又多一渠道。”石渠县委副书记罗林称,色须镇投资建设的34个牲畜暖棚,一年就能为牧民增收约17万余元。2016年当地暖棚将达到80个,届时可增收40万元以上。

        据悉,四川藏区石渠县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扶贫,让当地藏族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观念也发生转变、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产业扶贫路已成为当地扶贫攻坚的有效利器和致富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