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熊市下中国对俄经贸机遇

19.12.2014  11:11
核心提示:  无疑,目前正在进入的十年初级产品熊市会引发新兴市场的剧烈分化。最近俄罗斯经济的困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笔者相信俄罗斯

  无疑,目前正在进入的十年初级产品熊市会引发新兴市场的剧烈分化。最近俄罗斯经济的困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笔者相信俄罗斯经济不会因为漫漫石油熊市而全盘崩溃,却有可能在危机中增强其经济体系的弹性,并因“荷兰病”效应消失而实现制造业一定程度的复兴。

  对我国而言,俄罗斯不仅仅是一个名列前茅的大贸易伙伴,而且是一个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伙伴。但俄罗斯又因历史恩怨而对中国颇有疑忌,是一个经济体系不乏僵化、随意之处的国家,也因此给我国企业、商户造成了不少损失。石油熊市会帮助俄罗斯朝野、社会认识到牛市期间许多民粹主义要求、措施的不合理之处,认识到一些“防华”措施之违背事实和经济规律。

  在当前情况下,中俄经贸发展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落实和扩大能源领域已经签订的一批“世纪合同”。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出口收入锐减之际,我们从俄罗斯采购的油气越多,对俄罗斯支持越大,我们自己也受益。

  其次是深化能源合作,帮助俄罗斯提高其油气工业效率,降低成本,夯实国际竞争的基础。在这方面,其一是开拓俄罗斯石油工业装备、元件市场,用价廉物美、质量合格的中国装备、元件替代制裁前俄罗斯普遍使用的昂贵的西方产品,并开辟售后服务工作。其二,借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浪潮帮助俄罗斯改善其基础设施,特别是油气生产、出口的基础设施。

  第三是丰富充实能源合作内容。这是一个有着广大前景的领域,在俄罗斯境内联合兴建水电站、煤电厂,所发电力销往中国市场,就很有前途。

  在能源合作领域之外,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境内投资生产轻工产品、汽车等,其商业环境也可望明显改善。

  由于俄罗斯卢布汇率急剧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优势凸显,俄罗斯居民和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度会大大提高,这是我们在中俄贸易中推广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好时机。从边境城市金融机构到自贸区的离岸金融业务,均有望从中受益。

  我们发展对俄经贸不能仅仅关注大企业、大项目,也要注意中小企业和个体商贩的发展机会。在石油牛市期间,俄方对中国零售批发商贩政策严苛且多变,但这种做法只是抬高了俄罗斯普通居民日常消费品价格,且让深受黑帮等势力影响控制的中亚、高加索商贩扩张了势力。在这一时期,我们有必要与俄方磋商,对中国零售批发商贩(包括菜农)扩大开放,以利平抑俄罗斯物价。

  同时,石油熊市冲击俄罗斯经济也会在一段时间内殃及我国的对俄经贸。某些对俄出口较大项目可能会遇到对方支付能力问题而停滞,中俄边境某些城市面向俄罗斯居民的零售、生活服务、房地产业务会遇到一段时间的冲击。

  在对俄经贸发展中,木材和林业是一个有着较大发展潜力的领域。

  从全国资源供求来看,我国森林资源太少而需求甚高,只能依靠进口解决供需缺口。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木材进口大国,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1.63%,而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为31%,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5%,蓄积量占世界3%,木材消费量却成倍增长,2001年为1.19亿立方米,2012年已达4.95亿立方米,成为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费国,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世界第一大木材进口国。2013年我国原木、锯材进口量、胶合板及类似多层板、纸浆4项进口额超过276亿美元。

  而且,我国木材和木材产品还可能进一步大幅提高。按照世界人均木材消耗水平的80%测算,2020年我国木材需求将超过7亿立方米。随着黑龙江森工林区从今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我国木材年进口量将在未来数年至少增长2亿立方米,亦即增长近3倍。

  我之所无,正是俄罗斯之有余。俄罗斯林地面积约占全球林地面积1/5,即8亿公顷左右;全球木材总蓄积量约3800亿立方米,俄罗斯就高达820多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木材总蓄积量的1/4。而且,俄罗斯森林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树龄结构复杂,且成熟林和过熟林占绝对优势,因为俄罗斯林业采伐速度远远不及森林生长扩展速度,木材年采伐量约为1.5亿立方米,而实际可采伐量达6.67亿立方米。

  相信漫漫石油熊市会帮助俄罗斯政府和公众走出资源民粹主义误区,走出财富认识上的误区,不至于再让大片过熟林、成熟林得不到及时采伐。

  扩大进口已成当前外贸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9号)》第一条就是“进一步加强进口”,在这一条中,“扩大国内短缺资源进口”又是重要内容。

  在木材进口还将继续高增长的背景下,长江中游赣南等地区家具产业崛起,给长江中下游各水运口岸创造了抓住这一机遇的契机。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项成本持续上涨,其原有的庞大家具制造业已经并将继续向中西部转移,其中环境容量较好、劳动力资源充裕且素质良好、区域较佳的长江中游是承接这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点。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