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95周年・石大先锋】打造党建“金名片”——记石工院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

24.06.2016  12:07

编者按: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近年来,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和百年名校凝聚了强大正能量。为展示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挖掘和宣传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激励身边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锋为镜,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从今起学校推出“纪念建党95周年・石大先锋”系列报道,这是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也是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敬请关注。

一个刚刚成立不过三年的基层党组织,就在2015年被评为学校示范性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不仅党建工作开展得丰富多彩,支部还将党建作为创新发展之魂,在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中绽放活力。

凝心聚力促发展,肩负重任求作为。”我校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油)党支部的党员教师用自身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绩,牢牢的捍卫住我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位置,证明了“夯实战斗堡垒,事业自有天地”。

无论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海油人总是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当我们走进海油党支部,一切便有了答案。

强根基:立体式学习, 筑牢思想之魂

2011年,我校正式建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并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2年10月,我校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正式成立。这个如今拥有12名成员的党支部,成立初期仅仅只有6名成员,且全都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从各个岗位抽调组成的。

面对这样一个松散的新生组织,支部书记朱红钧思忖着如何把大家凝聚起来,如何做好党建工作并能切实推动支部各项事业的发展。

开展党建工作,学习是根基。为了让学习活动真正深入,朱红钧在支部开启形式多样的立体式学习,带领成员“超额”完成学习计划。“我们建立和改进了党支部的学习工作机制,无论是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还是三会一课制度等,凡是上级规定的每月一次的学习活动,我们就学两次、三次;双周开展的学习活动,我们更是每周不落。”朱红钧谈到。

面对这样频繁的学习活动,支部成员不仅没有抵触情绪,反倒认为“很必要”、“很励志”。支部成员朱海燕说,每次学习完后,大家都会主动撰写心得体会。与其说是学习会,倒不如说是鼓劲加油会。

每学期伊始,党支部就制定了学期、学年的立体式学习计划表。“通过组织参加专题讲授、集体观看学习视频、边学习边讨论、邀请老党员座谈等形式,我们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两学一做主题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理论热点等,真正学到实处,学到心里。”朱红钧介绍到。

学习是精神的源动力。”为了培养开发蓝色国土的技术人才,支部党员教师时刻将攻坚克难、奋发进取、淡泊名利的理想信念根植脑海,更是将那一份沉甸甸的海洋强国梦的历史使命感深藏心中。

重创新:搭建平台,党建活动别开生面

如今,走进明辨楼的支部会议室,党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在赫然醒目的党建制度墙旁边,“挚学谨研、厚德育生、勤实敬献、塑正筑魂”几个大字鲜亮而璀璨。这十六个字是海油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所凝练出来的核心价值观,而这几个字的内涵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精神认识中,更体现在他们党建活动的开展中。

一大早,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苏海婷便与同学一起,在海油支部全体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省科技馆。苏海婷说,“一个教师带领我们几位同学,一边参观一边讲解,遇到海油专业相关的知识,老师还会进行提问和启发。”在同学们看来,这不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更像是一次科技认知。

为了使支部的党建活动既丰富,又有实效,朱红钧每次都会提前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而这些“灵感”都来源于他的随身笔记,包括参观学习、开展户外谈心谈话、给学生讲党课、开展座谈会、举办党章、准则、条例知识竞赛等。

支部共建,相长并进。”支部成员赵志江表示,“这些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党建活动的开展对我们教师党员树立模范形象提出了要求,同时又推进了学生党员党性素养的提升,非常有意义。

不仅如此,海油党支部还主动推行“双师制”,为海油专业的学生构建立体式的课外交流平台。除了日常教学,支部党员教师还兼任本科生的班导师。每周进行一次深入约谈、每月深入教室一次、每月深入寝室交流一次、每学期带领学生深入实验室一次,通过“四个深入”活动的开展,与专业学生建立起完全链接,真正实现了掌握动态、化解问题、引领成长。

不管是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问题,老师们就像家人一样会给予帮助和指导。”2014级的柏宗宪表示,这样的集体很温暖,也很有力量。

抓队伍:创先争优,先锋模范成“领头雁

2014年,上海交大博士后出站的高云成为我校海油专业的一名教师。对新环境原本有些忐忑的他,很快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高云说,“支部书记朱红钧与我促膝长谈职业规划、老党员主动邀请我去课堂听课,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传授我课堂经验,规划学术成长方向。

以党建带“队建”,党支部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强化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增强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激励教师出国进修交流等方式,海油党支部逐渐拥有了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力争打造学科高峰。

党支部定期召开全所扩大会议,聚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三年来,主持编写了规划教材16本,被9所兄弟高校选用;聘请了15名国外、企业专家定期给学生讲学;召集主办了两次全国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研讨会……

支部成立以来,教师党员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产出SCI学术论文54篇、EI及CSCD论文107篇,授权发明专利36项,获得1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形成4个学术团队,10人次参加国际访学交流,7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同时,支部建立了党员示范岗,朱红钧则是支部先锋模范的“领头雁”。据他的研究生姚杰回忆,“朱老师平均每日工作时长12-14个小时,大部分时候连午休都省了。面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却从未听他有过抱怨。

付出就有收获。近年来,朱红钧更是拿奖拿到“手软”。先后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省、校教学竞赛奖7项,同时还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授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拼服务:“1+1”模式,让服务成为永恒主题

党旗飘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党员走到哪里,温暖就送到哪里。”这是海油党支部的精神理念,也是行动指南。他们以“1+1”服务模式为导向,一边抓校内学生服务工作,一边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不断焕发出“红色堡垒”的温度,让服务成为永恒主题。

走进三期逸夫楼C101办公室,偌大的房间里坐着十几个海油专业的研究生,在房间最角落的位置摆着一套最简朴的桌椅,那便是朱红钧的办公桌了。“朱老师每天在这里待的时间比在家待的时间还多。”姚杰回忆说,不管我们遇到任何难题,老师总会第一时间进行解答,特别有效率。

朱红钧是海油党支部的一个标杆,也是一个缩影。在海油党支部,每位党员教师都把学生作为第一服务对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家常常牺牲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

支部成立以来,党员教师指导本科生各项科技活动累计160余人次,使海油专业学生科技活动参与面超过40%,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者超过21%,发表了论文38篇,授权专利24项。

除了关心指导学生,海油党支部还积极投身于帮贫助困,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2014年初,支部对夹江县新场中学贫困学生进行定点帮扶,两年来共捐资15000元,学习用品386件,共126名学生受到了资助。

除了在物质上给贫困学生帮助,支部党员更与贫困生深入谈心,鼓励大家刻苦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优越的环境容易让人丢失了进取心,所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勉励和自省。”朱海燕谈到。

爱心还在继续,服务方式也不断创新。海油党支部如今正在打算在新都建立新的帮扶点。

在海油党支部,提起如何打造一流的基层党组织,可以说的事情不少,但更多的是不可言说的融入在工作作风、体现在工作状态中的细节。

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更不是走“过场”,海油党支部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党建“金名片”。未来,支部将继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占领学科高地,引领全国海洋油气工程学科的发展,为海洋强国梦贡献力量。(杨玉凤 全媒体中心 杨鸿竹)

   

支部活动合影

与学生党员促膝谈心

学习活动现场情景

开展帮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