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创业”部门研讨成果】知行合一 与时俱进 创新科研发展机制

03.06.2014  12:27


根据《中共成都大学委员会关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第三次创业大讨论的通知》要求,科技处积极组织处室全体工作人员围绕“学校为什么要进行第三次创业”、“学校如何进行第三次创业”和“我为学校第三次创业做什么”等主要问题开展大讨论:


          一、成绩与不足  


    实现“第三次创业”,是成都大学建设“城市综合型”大学的重要前提条件,契合了成都未来发展定位的大趋势。在科技工作方面,学校对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重视内涵加外延式发展,健全和完善科研工作流程和方法,注重科研工作实效;二是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充分发挥科研服务成都区域地方的重要平台作用;三是树立服务学院部门的科研工作理念,坚持“人本主义”精神构建,密切、强化科技处与学院部所之间的工作关系,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科研工作质量;四是确立了科研工作信息交流公开、透明、内部共享的基本原则。

 

但与川内211等院校相比较,科研底子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科科研实力一般,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校内科研人才队伍存在断档现象,有些青黄不接,尤其是一些团队实力较强的学院,以老带新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的不足;此外,科研硬件设备条件还相对薄弱,与国内知名高校存在很大差距;资金投入还应进一步增加,不断加快科研自主创新研发的步伐。

 

    二 、前景展望和规划


        科研工作需上新台阶,必须契合党的“十八大”有关加快实现科技驱动创新机制的指导理念,在建设“城市综合型”大学发展道路上,要坚持“知行合一,与时俱进”,要理论联系实际,稳扎稳打,科学前进,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创新科研发展机制和手段,紧抓机遇,大步迈进国内、国际知名“城市综合型”大学行列。

 

        开放经济环境下,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技发展正以“秒杀”速度向前发展,科技创新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我们科学研究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对于“机遇”(优势)的思考,包括以下方面:机遇一是,成都大学地处副省级城市、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心的成都市,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科技创新土壤,科研人才聚集较为集中,容易形成良好的科研队伍;机遇二是,成都大学经过2002年校址新迁,占地面积迅速扩大,为科技创新和驱动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机遇三是,成都大学具有一批在四川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科研专家队伍,如生物产业学院的王卫教授、美术学院孙哲教授,都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学术知名度和良好科研声誉,所在肉类加工重点实验室、动漫研究中心都有坚实、成熟的科研团队,奠定了成都大学未来科研腾飞的重要基石;机遇四是,成都市政府正着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努力实现“天府新区”国家科技园区创建,成为助推成都大学科研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驱动力。


对成都大学科研工作来讲,‘显性指标’应当指可以用数字说话的指标。十年磨一剑,过去的十年,随着我校科研师资队伍的高学历化、国家基金项目立项逐年递增、川抗所顺利合并,我校的科研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和有希望。俗话说,机遇总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在实现“第三次创业”的目标下,目前可从以下方面规划: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服务地方的服务媒介作用,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评价制度,并将其作为科研绩效主要考核指标,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依托成都区位优势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推出具有学校科研特色的科研成果;


二是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针对学校重点学科,促动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团队集群,努力实现与地方企业产学研对接,构建服务成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完善科技项目目标与考核管理制度、方法和流程,下放部分科研项目管理权限,提高项目管理实施质量与工作效率,减少项目管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推动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本化;


四是加强与四川省内知名高校、全国重点高校以及国际知名学府的科研信息交流和互动,丰富和完善成都大学科研研发内涵,以“内涵式”科技创新发展赢得科技市场,抢占科技研发市场战略高地;


五是加快建立成都大学的科技园区,加强与地方企业产学研联盟建设;


六是探索改革学校科技工作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科研工作绩效考核和指标管理制度;


七是专门研究制定有利于川抗所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工作机制, 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夯实科研工作基础,着力在重点实验室建设、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成果获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科研实力整体提升;


八是2014年,力争到校科研经费达到6000万元。


        成都市就像是一条河,哺育和滋润着成都大学,服务成都,是成都大学的立校之本,强校之源,因而,我校科研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服务成都发展。我们应继续做好:一是依托成都市委、市政府政策和财力支持,加快学校科研发展建设;二是发展特色地方研发项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强化与成都本土企业产学研合作联盟,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四是顺应成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争取在服务成都比重方面做大做强;五是强化与成都本土科技研发市场信息沟通界面,加大科研信息交流力度,努力拓宽科技信息交流渠道。


          “海能纳川,有容乃大”,“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相信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系所同仁的大力努力下,将实现学校的“第三次创业”。


        (编辑 肖乃田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