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助力脱贫攻坚
达州市是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在精准脱贫工作推进中,达州市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和体系,扎实做好涉贫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主动破解了一大批深层次矛盾问题,为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坚强保障。
一、主动靠前,破解“调处无门路”难题。坚持“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到哪里,矛盾纠纷调处就跟进到哪里”理念,主动对接脱贫攻坚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做到超前思考谋划,掌握涉贫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主动权。建立市、县、乡(街道)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326个、村(社区)调解委员会3974个,整合信访、维稳、警务、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依托城乡“雪亮工程”建设,搭建覆盖贫困村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及时排查发现和受理涉贫矛盾纠纷。配齐基层一线矛盾纠纷化解专兼职工作力量4769名,建立乡、村两级调解室2210个,年预算财政专项工作经费340万元,“一村一法律顾问” 覆盖828个贫困村,矛盾纠纷调处阵地、力量、经费等关键性因素充分保障,实现涉贫矛盾纠纷就地就近调处。
二、联动整合,破解“调处无办法”难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原则,制定《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综治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升级发展为多元化解体系,建立完善由卫生、民政、农业、劳动、建设、国土、教育、司法等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打破涉贫矛盾纠纷化解的部门壁垒,实现共同发力。针对脱贫攻坚领域中土地、劳资、移民搬迁等突出矛盾纠纷,依托乡镇、村(社区)综治工作中心(站),整合第一书记、乡村干部、联防队员、网格员、乡贤等力量,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员、情报员、劝调员队伍,利用“能人”、“熟人”优势及时就地就近化解涉贫矛盾纠纷。联动县乡和部门,定期主动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党员干部走基层”、“送法下乡”、“基层综治矛盾纠纷化解专题培训班”等活动,一线搭建涉贫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弥补基层涉贫矛盾纠纷调解力量资源不足、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跟踪促动,破解“调处无实效”难题。坚持定期定时对涉贫矛盾纠纷开展专项排查、更新台账、列出清单,逐一归类分析研判,对症开出“处方”,实现同类矛盾纠纷模板化、标准化、规范化调处。强化“案例式”指导,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为契机,采取“院坝会”、挎包服务宣传小分队等方式,编印发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经典案例》,采取专题讲解、个案指导、法律建议等多种形式,深入贫困村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涉贫矛盾纠纷“脱敏”、“降温”处理。推行“外科手术式”工作法,重点攻坚涉贫领域重大矛盾纠纷和复杂疑难问题,实行一案一策、挂图作战,先后成功化解巴山大峡谷景区撤迁纠纷等39件重大复杂矛盾纠纷,保障了扶贫开发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完善涉贫矛盾纠纷调处后续工作,定期跟踪回访当事人,利用帮扶政策、社会情感、感恩教育消除心结,积极营造人心舒畅的脱贫氛围。
四、能动预防,破解“调处无秩序”难题。通过健全完善社情民意调查、矛盾纠纷排查、不稳定因素分析、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机制,梳理和掌握精准脱贫中因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扶贫搬迁、产业帮扶、资金扶持等具体政策引发的矛盾纠纷,制定出台《“22+1”扶贫专项年度实施专项工作方案》,从源头上消解因政策引发的矛盾纠纷,防止与其他矛盾纠纷交织叠加。针对涉贫矛盾纠纷阶段性集中爆发实际,根据矛盾纠纷大小和复杂程度,逐级逐件分层明确化解时限、化解责任和化解措施,防止矛盾纠纷被重复受理、多级关注,有效避免消解无秩序状况。运用“大数据”理念,通过对维稳、信访、综治、网格化管理等相关业务数据对比,筛查涉贫矛盾纠纷“关键词”,进行趋势性、规律性的预警预测预判,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早稳控”。
五、责任推动,破解“调处无力度”难题。逗硬落实“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和“三三制”调解原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压实涉贫矛盾纠纷化解责任。仅2017年,先后有18名同志因对调处涉贫矛盾纠纷重视程度不够、化解不力的领导和单位被问责。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大涉贫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比值,纳入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部署、真推进、有实效。坚持常态督导,成立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专项督导组,2017年共开展专项专案督导41次、督办乡镇单位和部门162个、督办落实纠纷案件127件,推动了涉贫矛盾纠纷有力排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