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草原为何伤痕累累

25.08.2020  15:00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相吉、刘洪明、康锦谦、齐雷杰、魏婧宇

  过度追求草原生产功能,忽视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是对草原功能认知的本末倒置

  恶化的草原生态若不及时遏制,或将使沙尘暴、盐尘暴再度来袭

  看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有片片裸露的黄色土壤和水浇地……记者近日在内蒙古、河北、四川、西藏等省区调研发现,由于乱开滥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部分草原地区的生态系统正变得伤痕累累。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梁存柱说,草原是地球的皮肤,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若不及时遏制大规模过度开发草原行为,将使草原溪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还将催生新的风沙源,让沙尘暴、盐尘暴再度来袭。

  乱开滥垦之手伸向草原

  滥垦草原由来已久。

  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北方某县,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6万余亩草原被乱开滥垦20余年。当地政府去年下令恢复草原植被,今年初还制定了草原生态修复及退耕退牧还草工作实施方案,但春耕时节农场主仍在耕种。

  当地村民邰某说,今年有1500亩开垦的草原退耕还草了,但其他的还在种地。牧民高某表示,耕地对草原的伤害是摧毁性的,因为新开的土地里还有草根草皮,种几年粮食就看不到草根了。

  滥垦之外,违规建旅游点、采矿挖沙、采挖虫草等乱开之手也伸向草原。西部某地一名基层干部说,5月至6月虫草采挖期,有将近10万人在当地草原上采挖虫草,留下部分采挖后未回填的坑洞和密集频繁踩踏的痕迹,给草原生态构成不小威胁。

  这些乱开滥垦加上过度放牧等,正使草原遭受重创。

  北方某县一位牧民说,以前草原湿地溪流纵横,农场主为了种地在湿地中挖了排水沟,湿地里很多小溪水量减少,有的甚至断流。还有的农场主为了在草原耕种,连年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草原地下水水位下降。牧民高某说:“以前吃水就用泉水、小溪水,开垦后小溪水量少了,很多牧民自家打了水井,有的人家打了20多米才出水。

  下降的地下水水位加上干旱少雨的天气,正使部分草原地区的湿地、湖泊逐步萎缩甚至干涸。面积曾达8万亩的高原湖泊察汗淖尔自2017年以来不断萎缩,有时候湖底全部裸露出来,变成盐渍荒滩。夏季雨水频繁时,即便会形成小部分水面,但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往往也存不住水。

  兰州大学教授、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南志标撰文指出,目前我国有90%的草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他说,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国家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支持下,草原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生态脆弱的本质未得到根本改变。

  缘何遏制不住

  记者了解到,部分草原地区之所以还存在过度向草原要粮、要菜、要钱行为,主要还是利益驱动。

  北方某县一位基层干部说,一些农民在流转草原、耕地时,如果是旱地,每亩地租金只有100元左右,但发展成水浇地,每亩租金可达七八百元。种植大户或农业产业化公司租用这些地后,如果抽取地下水种植蔬菜,效益好时每亩地收益可达1000多元。正是这种利益驱动才使部分地区草原逐渐发展成水浇地,并种植上了高耗水农作物。

  业内专家表示,这暴露出部分草原地区的发展观仍然停留在重生产、轻生态层面。梁存柱说,草原功能有生态和生产两方面,过度追求草原生产功能,忽视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实为对草原功能认知的本末倒置。

  南志标也强调,草原不是荒地,不是城镇建设占补耕地的土地来源,也不是扩大耕地的资源,更不是未利用土地。草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某些地区发生的这种通过无序开垦、开采草原,以实现地区GDP增长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利益驱动之外,保护草原免受过度开垦开发的草原监管队伍力不从心也需引起重视。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吴维向记者坦言,西藏有草原13.23亿亩,但目前尚未设立草原勘察设计院、草原总站、监测站等草原管理和技术支撑单位,草业管理体制机制与草业发达省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据南志标提供的信息,全国仅有36%的市和22%的县建立了草原监理机构,县级以上草原执法人员仅7000余人,平均每人监管面积达85.7万亩。

  与此同时,现有监管队伍力量也比较薄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股股长罗顺昌说,当地的草原管理队伍不仅老化严重,而且急缺生态修复、草原监测、病虫害防治、草原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

  此外,各省区草原保护部门干部还表示,草原保护还面临资金有限、实施效果不理想等困境。他们认为,目前的草原保护和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国家投资,企业参与度低,农牧民基本不投入,导致草原保护和建设项目覆盖面较窄,难以使退化的草原得到及时修复和治理。

  过度向草原要粮、要菜、要钱当止

  遏制部分区域草原生态退化趋势,亟待从产业、监管队伍建设、资金投入、观念等多方面发力。

  受访基层干部表示,一些地区过度向草原要粮、要菜、要钱,其实暴露了草原地区经济发展动力过于单一,过度依赖农业发展的局限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当务之急是调整草原地区产业结构。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位基层干部建议,可鼓励草原地区发展高效现代农牧业,提高其单位面积产值,减少草原利用规模,促进生态修复。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表示,畜牧业也应摒弃原始粗放的发展模式,通过培育附加值高的畜牧品种,发展高质量特色畜牧业、旅游业等实现提质升级,兼顾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在草原地区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为改善草原生态提供了有益实践。比如,张家口正积极建设国家草原公园,谋划发展旅游、康养、新能源发电、大数据、冰雪等产业,有望提高草原的单位产值,并让被开发为耕地的草原回归本来用途。又如,理塘县也在开展优质牧草基地建设,配套标准化牲畜暖棚建设,开展半舍饲圈养,大大提高了牦牛等牲畜出栏率。

  在此基础上,还可加强草原保护规划引导,科学划定草原生态红线。梁存柱等专家表示,可在草原资源富集地区划定草原保护红线,并根据草原破坏和退化程度科学划定草原保护区,对退化成荒漠草原的地区,尤其要优先保护起来,坚决实施禁牧、生态修复等措施,等草原恢复生机,再开始轻度放牧。对已发展灌溉农业的区域,则应通过规划限制、政府补偿等措施有序推进退耕还草,遏制传统牧区和农牧交错地带超采地下水发展高耗水农业的不良倾向。

  此外,一些草原专家还建议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评估方式。比如在评估草原载畜量之外,全面评估草原生态情况,根据草原生态情况奖补,促进草地生态修复。同时希望加大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和草原专业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当前草原保护资金不足、队伍不强的情况。

责任编辑:李婷玉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