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
来源: 《瞭望》
202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李学仁摄/本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下一家”、命运与共,主张各国和衷共济、建设光明未来。这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天下观的核心表达,体现了他深邃的历史眼光、自觉的辩证思维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站立时代潮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中国自身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出发,聚焦人类命运与共现实,坚持完善全球治理。从使命、理念到方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内涵丰富、体系严谨,既关怀当下和未来,又充满思辨和力量,贡献了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立足于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有科学体系,有思想深度,有实现路径,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主题的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统一、中国行动与世界发展的统一,展现了鲜明的使命感、科学性和时代性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等关于世界建设的中国方案,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天下观。
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天下观的三重逻辑
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天下观的形成逻辑,需要先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对“天下”的看法。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同年3月,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他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坚持“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重申世界建设的中国主张。
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倡议“世界各国人民要携起手来,风雨同舟,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下”的论述,强调“天下一家”、命运与共,主张各国和衷共济、建设光明未来。这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天下观的核心表达,体现出他深邃的历史眼光、自觉的辩证思维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从历史看,是对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旨在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体现了对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相处,对各国合作共赢、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包含着“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世界建设愿景、“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国家相处之道,包含着“和为贵”“言而有信”的交往准则、“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义利价值抉择,也包含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尚品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造转化。
从理论看,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新中国七十多年外交理念的继承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倡导国家交往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探索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创了同各国友好合作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强调世界历史思想和人类命运与共事实,追求人类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致力于发展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赋予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理念,体现了坚持科学解释世界、积极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对新中国七十多年外交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从实践看,是对“两个大局”现实和全球性挑战的思辨探索。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向未来,是合作还是孤立,团结还是分裂,拉手还是松手,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坚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理念主张,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面对中国发展、世界建设和全球性挑战所作的思考和应对,是致力于解决难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探索出的新的方案,体现了立足当下和未来,坚持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的坦荡和担当。
全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天下观的丰富内涵
站立时代潮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中国自身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出发,聚焦人类命运与共现实,坚持完善全球治理。从使命、理念到方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内涵丰富、体系严谨,既关怀当下和未来,又充满思辨和力量,贡献了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智慧。
关于使命:坚持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我们党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历史底蕴,抱守“协和万邦”“和实生物”的文化精神,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这么大的体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有信心,也更有力量。
关于理念: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纲,习近平总书记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着手,强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政治上,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安全上,倡导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经济上,倡导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生态上,倡导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自2013年提出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发展。从提出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正确方向,到系统论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内容;从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到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从呼吁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到诠释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正凝聚起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这一重要理念不仅被写入党章、宪法,还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文件,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
关于方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治理。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强调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坚决维护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形成了完善全球治理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等方案。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就是要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实现普遍安全;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就是要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就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就是要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等等。这些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也为坚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双赢、共赢、多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平台和力量支撑。
关于路径: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范式。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8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美好愿景变为实际行动,从重大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4月,全球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中巴、中蒙俄、中国-中南半岛等经济走廊以及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比雷埃夫斯港第二阶段股权顺利交割;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全球基建拓展资金渠道。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5亿元;中欧班列开行1.5万列,向沿线国家运送了146万标箱货物;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785.7亿元,一批“小而美”的减贫、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援助项目落地见效。
从亚太到非洲,从欧洲到拉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加强经济合作、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联结天下进而沟通天下的“船”和“桥”。“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将习近平总书记秉持的“天下一家”“计利当计天下利”“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理念付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将中国的发展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生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天下观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立足于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有科学体系,有思想深度,有实现路径,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主题的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统一、中国行动与世界发展的统一,展现了鲜明的使命感、科学性和时代性。
立己达人,展现大国担当。中华民族历来有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个政党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坚持以天下为己任,强调各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强调各国要在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时担负起加强合作的责任,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各国同舟共济、合作抗疫,始终是团结抗疫的积极倡导者和务实行动派。2020年5月,中国率先提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截至2022年5月上旬,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这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立己达人、胸怀天下的领袖担当。
系统科学,坚持知行合一。任何蓝图都不会自动变为现实,需要科学的武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胸怀“两个大局”,提倡“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发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举办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让“一带一路”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强调“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举办进博会、服贸会等经贸盛会,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重大主场外交;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成功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多边会议,搭建起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共同发展新平台;切实完善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等。从理念到平台,从倡议到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科学、系统,超越意识形态藩篱、超越社会制度对立、超越发展水平差异,充分践行了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与时俱进,把握历史主动。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然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从现实关切出发,依托我国发展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以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开阔视野、时代站位,积极思考探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出并阐述了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生态观、合作观和全球治理观等,倡导“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这些理念和主张,超越了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界限,既继承前人传统又勇于实践创新,还将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天下观的与时俱进,为解决世界困局贡献了智慧力量、书写了中国答卷。
建设更加美好世界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携手建设更加美好世界,关键在行动。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将理论落到实处,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一个经济运行更稳定、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更可持续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是长期利好的;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坚持做好国内疫情防控,为世界守住疫情防控的关键防线,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信心、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斗、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就是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就是要始终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下,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与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与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各国单打独斗的小船经不起风浪,地球村各国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我们要坚持“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总路径,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我们要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把“一带一路”真正建成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不断丰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开创共赢共享、发展繁荣、健康安全、互尊互鉴的美好未来。(刘颖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