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督查信访"钉子案":安置房"爽约"3年没修好

03.12.2015  08:14

   实地督导信访积案难案 群众将是阅卷人

  记者和省人大代表当“第三方”,监督四川省信访督查全过程

  2015年11月中旬,四川省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启动本年度第二轮信访积案难案实地督查。省信访局会同国土资源厅、住建厅、人社厅组成督查组,兵分三路赴攀枝花、广元、甘孜等9个市(州),对18件具有典型性的信访“钉子案”进行督查。

  本次督查不仅沿袭记者全程参与,且再开先河,邀省人大代表与记者一起当“第三方”,监督督查组实地督查的全过程。听取汇报、查阅案卷材料、实地察看现场、约谈相关单位和人员、走访信访人,上述信访督查规定动作完成后,最终形成督查总结答卷,督查结果通过省信访局门户网站和华西都市报等向全社会公开,群众将是阅卷人。

  11月9日至20日,省信访联席办从省信访局、国土资源厅、住建厅和人社厅抽调人员组成3个督查小组,首次邀请记者与省人大代表一起,共赴攀枝花、泸州、广元、南充、广安、雅安、资阳、阿坝和甘孜等9个市(州)进行实地督查。

  继今年5月信访工作破冰邀媒体全程参与第一轮实地督查后,省信访局主要负责人认为,这相当于给本次接受督查的9个市(州)打了“预防针”——信访公开将成为常态不是空话,带着记者和省人大代表当“第三只眼”虽不是来者不善,但实地督查也绝不是“蜻蜓点水”。

  接受督查的市(州)可能更需要一支“强心剂”。以华西都市报记者参与督查的甘孜、雅安和攀枝花为例,因为签约的安置房逾期3年交不出,危岩危及老百姓安全多年仍没解决,汇报材料遮遮掩掩等问题,当地官员脸红、哑口无言和摇头叹气等尴尬屡有发生。

  案情/

   信访人:3年前就该交付的安置房现在还没修好

  11月16日早上,督查小组抵达攀枝花,便直奔第一起案件的现场。

  新修的建筑和道路完全掩盖过去的齿轮厂。“原来齿轮厂家属区所在的地块在开发整理范围内,2010年5月进场拆迁……”区土地储备中心负责人再次说起了这件涉及223户居民的棘手事。

  2010年,老马等223户原齿轮厂家属区住户成为拆迁户,与当地区政府签订18个月后迁至一处安置小区。然而已经超过承诺期限3年多后的今天,安置房还没建好。

  哪里出了问题?根据区土储中心负责人的解释,原本安置老马等人的统建住房小区,2011年新纳入了另外三个村民小组约1100人的安置需求。于是,本是各行其道修建的商品房、城镇居民安置房和农村居民安置房被开发商“搅”在了一起,“建设资金交叉使用,商品房和农村居民安置房修建的费用没跟上,导致老马等人的安置房也经常处于半停工状态……”

  眼看又要翻过一个年头,年近60岁的老马几近哽咽,“我儿子今年28岁了,一直等着房子结婚。”与督查小组面对面,老马忍不住回想这些年的艰难,“一直在外面租房子,我已经搬过三次家了。”

  老马随后讲起老邻居,“有比我年纪大的,别人都不愿租房子给他们,怕出意外。这几年已经有好几个老年人去世,到死都没有等到新房子。”和老马一样在等安置房的周大姐也说,他们当初支持政府,爽快地把房子让了出来,到死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

  一番交流下来,督查小组工作人员的心里已有谱,“老百姓的诉求合情合理。”

  “事关居住,是民生大问题,要怎么办?!”紧接着的约谈会上,督查小组的逼问直指相关单位和人员。督查小组给这件事画上了红线,“急事要急办。”

  实地勘察安置房建设情况后,督查小组斩钉截铁地提出要求:一定要按照承诺时限,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力争在2016年春季完成安置房的竣工验收。

  督查/

   督查小组:解决老百姓的安危是民生大事没有任何借口

  事实上,督查小组在查阅案卷材料、察看现场和约谈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过程中,也察觉到了当地政府哑巴吃黄连的苦。不过,督查小组人员都清楚,“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正是带着这份警惕,督查小组拒绝“蜻蜓点水”。

  在甘孜州丹巴县半扇门乡的尼姑庙山沟里,10户人家受到山上危岩的威胁。“他(村民曾广民)反映水电开发施工爆破,导致后山成为危岩,我们已经请专业评估机构做过评估,也出具有权威报告,施工爆破并没有影响。”督查小组打断当地政府的汇报,“存在危岩是不是实情?对山下10户人有威胁是不是真的?”当地政府瞬间哑口无言。

  督查人员追问,“说是2011年就做了的预案在哪里?村民提出诉求后,你们做过些什么?”对方回答称,当地政府向村民提出过搬迁的解决办法,却被拒绝。

  “挨家挨户做过宣讲动员吗?谁去的?”丹巴县汇报人员顿了下,承认“确实我们没有做到位”。“确定危岩已经五六年,至今还存在威胁不是吗?”汇报人员的脸开始变红。

  督查小组认为,解决老百姓的安危是民生大事,不能“放水”。甘孜州委常委当即承诺“这件事必须限时、保证质量完成。”

  攀枝花市:将开展信访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连续参与了两轮督查的一小组成员表示,“我们不是来发奖状的,是来找问题的。”对于找不出问题的案件,督查小组为其点赞。以石棉县的案件为例,除了事件本身没有争议、当地政府的处理严格依据国家规定执行外,汇报材料和卷宗也很规范。“事件交代非常清楚,任何细枝末节都没遗漏。相比之下,其他地方的材料总是遮遮掩掩。”督查小组成员表示。

  记者发现,汇报材料不清楚、卷宗不完整,已然是每个地方的通病。督查小组实地获得的内容常超出当地信访部门掌握的信息,甚至一部分与其了解的情况相悖。在泸定县,督查小组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询问信访人的家庭状况、土地面积等基本信息,得到的回应是面面相觑,没人应答。

  “这是最基本的错误!”攀枝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伟很气愤,因为提供给督查小组的汇报材料上,居然平白无故扯进了毫无关系的市国土资源局,“这就是照搬文件的后果。”张伟边听边甩头,“信访程序的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万万不应该犯错。”根据他当场的安排,攀枝花将马上开展全市信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省人大代表刀丽平感慨:得到分管领导的支持配合,才是督查见实效的关键。监督/省人大代表:官民错误都要公开

  首次参与信访督查,省人大代表任毕祥感慨良多。

  “兄弟,你听我说一句”,“你听一听我给你解释”,“能不能听我说几句”……在荥经县群工局,督查小组几次努力,也无法与信访人搭上话,对方只容自己说。为了证明自己对住房要求的诉求合理,信访人还搬出了对比,“你看这个财政大楼,里面才70个人上班,房子修了多大……”

  “他的要求没有根据,也有点无理。”任毕祥有些担忧:省上都重视了,他会不会“坐地起价”?

  “政府处理得不好要公开监督,群众没道理其实也应该公开。”任毕祥的看法,正中很多地方信访部门的意。一位地方官员说:“合法就应该让利群众,不合法的就不能纵容。”他觉得“不纵容”,还需要上级部门或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场的基层同志也赞成:“督查的问题要公开,处理得好也应该公开。如果处理好了的案件多公开,对群众不合理的过高诉求也是更有力的说服。”

  任毕祥还有疑虑,“很多问题都极其复杂,解决不是一时的事,也不仅是一件事,会不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省上督查会不会逼地方突破底线解决问题?”

  督查小组坦言,实地督查是工作的一部分,首先是着眼推动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日后案件和处理结果会向全社会公开,“这为地方上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上了道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