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几件大事
周介铭
1999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这是中央从总体上把握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其中一员,我们一致认为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树立超常规、超前发展的意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质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四川师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在扩大办学规模基础上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目标。
学科建设:博士点从无到有
2006年1月初,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6〕4号文件精神、四川师大已批准新增为拥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同年1 月23 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又传来学校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两个学科通过评审的消息。当时,整个校园沸腾了,师生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一年正好是师大建校60周年,真是双喜临门,5月16 日校庆日那一天,我们举行了“建校60 周年暨申博成功庆祝大会”。为了这一天,师大等了几代人;为了这一天,师大人守候了20年。
当时学校的申博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承受着来自校内校外的巨大压力。学校1997 年第一次提出博士授予权申请,在申请增列的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二。2003 年,同类院校纷纷被批准增列,而我校仍然未能如愿。这一年的7、8月份,学校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科建设工作会及一系列的专题会议,当时在校的校领导、老领导、副处级以上干部、学位委员会成员、各硕士点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代表共济一堂,摸家底、查问题、找原因、明差距,共商学校学科建设大计。制定并实施了《关于确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决定》等一系列旨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文件。
2004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文理并重,特色鲜明,集教学、科研和服务为一体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争取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文理科基地,是学校成为博士授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近期目标。此一时期,我校科研成果不断增加,学术水平日益提高,学科建设达到了新水平。截止2005年4月,我校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全省共有20个),省重点学科1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机构5个,硕士点42个,硕士点比三年前增加了14个,一级学科覆盖下的硕士点总数达到64个,省重点学科增加了6个,省重点实验室也从无到有。学校新建成龙校区1000余亩,新增教学、实验用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图书馆用房1.2万平方米,新增图书资料67 万册。完善了校园网络的建设,实现了办公管理的信息化。教学、科研设备经费投入达7150万元。
2005年,我们第三次向申报博士授予单位发起冲击。按理说“事不过三”,有了前两次的申报经历,这一年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校“申博”的道路走得很艰难。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祁晓玲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做过这么难的事,似乎是在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党政领导的认识高度统一,我当时这样说,申报博士授予单位既是学校上台阶、上层次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学校60年办学实践的一种检验,无论结局如何,都必须全力以赴去打这一场硬仗。原校党委书记高林远后来将这种拼搏精神概括为“不屈不挠,迎难而上”。
“申博”日程令人难忘,我校曾经多次处于“生死边缘”,终是以师大人绝不轻言放弃的决心与精神闯过了一个个难关。2005 年9月18日,离正式答辩还有3天,正值中国中秋佳节。我与副校长祁晓玲、研究生处处长董志强携愿北上。最终的答辩分为两部分,共25 分钟,前15分钟为陈述,后10分钟为专家提问。记得当时我们在宾馆处所里一起反复修改演讲稿,逐字逐句地斟酌,充分讨论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等,还借来幻灯机进行模拟演习,祁晓玲、董志强和几个工作人员扮演“导演”,从语速到语调,从动作到表情,从时间控制到发音等一一提出苛刻的要求。当时我咽炎复发,但仍然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演练,努力地配合“导演”们的安排。当最后一遍演习结束后,房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工作人员个个热泪盈眶,在感动评委前,我们真正地感动了自己。10月22日,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学科评议组进行投票的日子,我们的两个学科点全票通过复审的好消息相继传回学校,我校申博终于成功了,历经沧桑的四川师大,终于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五个年头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突破旧模式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认为,学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发展、需不需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改革必然会落后,不发展必然被淘汰。高校的根本职能是培养人才,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于现代化建设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成为了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从1999年以来,学校始终把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强校的头等大事,在学校全面实施的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中,始终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竞争激励机制。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加快,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当时,我们坚持“以本为本,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和“申博”为契机,加快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在本科教学上,实施了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2+2”和“1+2+X”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弹性学习制度,在全日制本科新生中开始实行学分制。在研究生教育上,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对课程设置、学分分配、教材、教法等进行了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重点中学建立了教育硕士教学、科研基地,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稳步提高。
2001年,学校先后四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以上人员参加的教学质量工作会,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分制改革等专题研讨。实施了教学质量责任制,明确书记、校长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院长(或系主任)、书记为院(系)级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抓教学质量,主管教学的领导、各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明确各自确保教学质量的工作任务,落实职责,严把教学质量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年,学校明确了必须更新观念,强化质量意识,确立全面质量观,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把教育质量提到了“学校的生命线”的战略高度。
2002年3月,香港《大公报》记者就我校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第二次跨越对时任校党委书记高林远和时任校长封小超进行了专访。6月,我们召开了教学质量工作会,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创新人才和普通人才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突出特色,增强社会经济文化适应性。12月,学校在新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必须坚持以规模增效益,以质量促发展,以教学强基础,以科研壮实力,以师资树品牌,以就业保生存,千方百计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新发展思路。
2003年,学校坚持“以评促建设、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全面启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同年,学校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总体规划》,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年,学校开始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并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分制的特点,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思想,学校先后于2003、2004、2006、2007 年4 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与体系,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构成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建设人才。2007 年学校“西部地区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综合改革试验区”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长期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突出面向西部服务的客观地理要求,同时满足城市示范学校对具有跨学科知识、能胜任双语教学、有较好科研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要求,又满足农村、民族地区学校对能够胜任多学科教学、具有一专多能教师的要求。我校具体采取加强复合型师资的培养,着力打造优质公用教学平台,提高从教职业技能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要求。2009年,我校教改成果《西部地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我校继1993年之后的独立完成成果再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填补了学校16年来无独立完成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空白,包括我在内的七个人名字写在获奖证书上,下方有教育部部长的签章,这真的是莫大的荣誉。
在非师范教育方面,学校依据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多种需要,明确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2009年,我校“西部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被批准为四川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改成果《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等教改成果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专业建设上,我校坚持强化基础学科,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依托学科基础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特色专业、新办专业建设,以逐步把本科专业的发展重点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移。一方面,我们依托优势学科,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另一方面,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大力推进新办专业建设,如工商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特色专业数在全国地方师范大学中排第一位。精品课程入选总数在四川省属高校中名列第一。
实践能力培养是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坚持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采取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设置实验教学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实习(见习)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等五大板块,全方位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按照加强基础型、强化应用型、突出特色型的建设思路。在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通过设置“实践教学周”,形成了“循序渐进、逐步养成”的实践教学方式。还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2004年成立的独立建制的“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于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师范类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之一。此外,深入实施的顶岗实习制度也成效显著。
为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我们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了青年教师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以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多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的荣誉称号,2008年,我们的“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全国唯一以“教师教育”命名的国家级团队。
为保障教学改革的水平,学校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从“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出发,构建服务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了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来突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针对性;完善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采集系统以突出教学质量监控的全程性;通过及时对教学质量监控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来突出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效性。同时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了满足不同需要的十余个网络平台,以推进质量监控与保障的信息化和教学服务的便捷化。
实施“质量工程”: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07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就是“质量工程”。随后我校召开了全校性的“质量工程”动员大会。学校以教育部和四川省相关评选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以项目评选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校级建设项目评选,努力推动质量工程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包括立项学校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立项校级特色专业、立项校级规划教材、开展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评选等。在建设质量工程校级配套建设项目的同时,努力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相关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例如推行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等。
2007年是启动实施“质量工程”的第一年,我校精心组织、科学论证,积极申报省级、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有很多项指标都名列四川省省属高校前茅。比如,“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专业分别入选国家不过类别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教师主编的7 部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的44 门课程入选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诸如此类的成果还有很多,这些都是“质量工程”在川师大得到良好实施的充分展现。2007年底,我们将全体教学督查员为主的工作督查组分为5个工作小组,对全校主要职能部门工作的进行实施情况作了深入全面的督查,听取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教师代表对继续实施“质量工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了教学质量工程状态的通报制度建设,推动校内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进“质量工程”的不断深化。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坚持“择优扶强、优胜劣汰”的专业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各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推进各专业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办学特色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形成一批在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专业,建成以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为主体的特色专业群。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四川省精品课程为引领,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强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持续推进课程建设的精品化、特色化,建成以精品课程为主体的优质课程群。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依托,以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周、实践教学小学期等为载体,以实验项目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紧密与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配合,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等系列实践教学制度与措施,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应用三维互动、校内外互通共融的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深化“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学风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渠道,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7个学院,83个本科专业。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基础数学等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拥有教育、艺术、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翻译、法律、应用心理、公共管理、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安全工程领域)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现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及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7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5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9 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省级双语教学课程,17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58 项。拥有1 所有20余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生源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业绩为学校增光添彩,共同铸就了四川师范大学光辉的历史。
国际交流与合作:从狮子山走向世界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对西部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师范大学地处西部,作为西部地区高校,学校始终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加强校际交流、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加强国际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参与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力度。在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下,我校出国学习、进修、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交流形式日益多样,合作渠道日渐宽广,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以及与国外学校间的交流合作也在探索中积极健康地发展。近几年来,学校还不断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与国外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目前,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发展势头良好,正在整体性地全方位拓展。
1980年,学校承担了原四川省高教局委托接待美国戈申学院来华学生的任务,我校开始招收留学生。当时学校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同志专题研究有关工作。我们认为,接收留学生的任务是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大进展,对于学校长远的国际交流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我们提出,学校不仅要重视这项工作,还要不断创新对外汉语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具体讨论了来校留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等相关的问题。现在看来,正是由于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学校一直保持良好的留学生生源,来学校留学的人数及国别呈现增加趋势,留学生的专业和层次类型也越来越丰富。
事实证明,学校对留学生工作的重视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9年,学校留学生从国别、地区、数量、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学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每学期都要组织海外学生观光、旅游,进行语言实践,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组织海外留学生对古迹的参观,进一步增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除此之外,近年来,学校还不断凝聚力量,合力打造国际教育品牌,目前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固定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我校是2001年开始开展联合办学的。2001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两校共同开发颁发弗林德斯大学通讯与信息技术专业4 年学士学位和2年专科毕业文凭的合作教育项目。该项目分阶段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实施,前2 年共计72个学分的课程在川师大完成,另外72个学分的学习在弗林德斯大学完成。培养项目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强化英语教学强度。同时,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中国阶段培养过程中,一边学到专业知识,一边提高英语水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已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开展联合办学项目。近年来,通过联合办学项目培养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学生质量也越来越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我校是四川省属院校中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在海外建有孔子学院的高校。2013 年11月15日,学校与韩国延世大学共同建设的“延世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同年11月29日,学校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共同建设的“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也正式揭牌。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5月22日晚,作为中巴友好交往的成果之一,正在巴基斯坦访问的我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与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共同见证了“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关于合作设立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的协议”的签署。我校作为孔子学院总部授权委托的中方合作单位出席了签约仪式。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晚,这份协议是我亲手递给国家汉办许琳主任的,说实话,当时心情十分激动,这是四川师范大学对外办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让每位师大人都为之振奋与自豪的一件大事。
事实上,在2012年10月18日,我与时任校党委书记高林远作为中方合作单位代表,参加了在国家汉办举行的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与韩国延世大学关于合作设立延世大学孔子学院协议的签订仪式。也就是在那次协议签订期间,国家汉办又指定我校作为共建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单位。这对我校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也对共建孔子学院工作十分重视,同年12 月4日,卡拉奇大学副校长穆罕默德·凯瑟教授来我校进行为期三天的交流访问,双方就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相关事宜深入交换了意见,并签署合作意向书。在正式的执行协议签署之前,我也率外事处、国际教育学院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多次前往国家汉办以及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进行协商和交流,通过双方的互访和交流,增进了两校之间的了解,也为执行协议的签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学校在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方面的突出成绩也引起了校外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2013年8月6 日,《中国日报》一篇名为《中国力推汉语教师培养计划助力巴基斯坦汉语热》的报道,详细介绍了我校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情况。2013年10月21 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从狮子山走向世界》的通讯,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我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相关工作的成效、特色和经验。
学校国际文化交流的方式和内容有很多,孔子学院是一项新举措和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我深知,能够争取到与海外优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的机会,这与学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工作的理念分不开,与全校师生为学校国际交流工作所作的努力分不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在“让汉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四川师范大学,认可四川师范大学。
(周介铭同志,2003年5月—2014年3月任我校校长,2014年3月起任我校党委书记。本文系我校党委宣传部邓爽、何凤鸣根据周介铭口述记录整理成文。本文原载2015 年校报第585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