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儿童眼科专家“爱眼日”聊呵护儿童眼睛的常识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杨丹)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从中午12:30开始,华西医院眼科的十余名眼科专家、视光学专家开始轮流在医院开展义诊。眼科副主任、博士导师、儿童眼科专家刘陇黔教授和博士张宁,在爱眼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聊起了家长应该了解的那些呵护儿童眼睛的常识,刘陇黔教授特别叮嘱:“爱护眼睛,要从小做起。”
为什么要从小关注视力健康?
人们常常拿摄像机比喻我们的眼睛:瞳孔是光圈,晶状体是调焦系统,视网膜就是胶片。这些部件完好无缺,正确的组合在一起,才能正常摄像。但是,人眼比摄像机更精密、更复杂。视物首先需要正常的眼睛将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然后经视网膜将影像转换为电信号,再由视神经将电信号传送到大脑,大脑才会对这些影像进行分析形成我们眼中的世界。
婴儿出生后,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和适应环境,其视力才能逐渐发展,并在七八岁时成熟。如果在视觉发育早期存在异常,那么大脑学习的过程会受到影响,视力也就不能发育到正常。例如,弱视就是因为视觉发育的早期不正常的视觉经验,最终导致矫正(戴眼镜后)视力依然不能达到正常。小朋友的视力发展过程是,先看物体的大概轮廓影像,然后学习看细节,视力从而逐渐的发展成熟。
小朋友因为缺乏“清晰”的意识或表达能力不够,视力存在问题并不会主动的告知家长,因此家长误认为孩子的视力正常,没必要去检查。同时视力的问题从日常表现中不容易被察觉,例如,当一只眼视力模糊的时候,通常两只眼看物体并不会受到影响,因此父母难以发现孩子存在视力问题,直到发育结束了才发现,就为时已晚。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年龄还小,不懂表达,所以等年龄大了才带领孩子去医院检查。其实,专业的医生和视光师有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检查方式,同时也有一些客观的检查方法(例如屈光度的检测)可以早期检测儿童是否存在问题,哪怕是几个月大的孩子都可以检测。有眼病、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或斜视家族史的孩子更应该及早定期地进行眼睛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眼病或可能导致眼病的不利因素。
什么是近视?
近视、远视和散光统称为屈光不正。近视眼是指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后,成像在在视网膜前,使远距离物体不能清晰地在视网膜上成像。近视眼表现为看远模糊,看近清晰。近视眼按近视程度可以分为:轻度近视眼(小于300度)、中度近视眼(300-600度)和高度近视眼(大于600度)。近视不可怕,可怕的是高度近视眼可能产生许多眼睛的并发症,例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眼底退变、眼底出血和玻璃体液化等,严重的可能导致失明。
为什么会近视?
如今近视的儿童越来越多。调查显示,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病率高达22.78%。近视的发生是眼轴——眼球前后直径延长的结果。近视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其中一种因素,父母高度近视会增大儿童近视的概率。环境也是另一种因素,例如,户外活动的减少,长期的近距离用眼,用眼姿势错误,电视、电脑、手机等屏幕的影响,过亮或者过暗的灯光下看书,过度摄入甜食等碳水化合物等。
如何预防近视?
1. 每周14~15小时的户外活动(非常重要!);
2. 看书环境的灯光充足但不耀眼;
3. 书上的字体大小合适,对比度适中;
4. 书与眼睛的距离保持在30cm以外,看书姿势端正,看书30分钟后休息;
5. 远离电子游戏;
6. 营养均衡,少吃甜食;
7.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如何控制近视?
儿童一旦近视,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非医疗机构或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利用家长不想孩子戴镜的心理开展各种近视“治疗”,实际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也是无效的。
目前我们能做的是怎样阻止或减缓近视的增长,也就是近视的控制的问题。儿童的近视的控制一直都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方法也五花八门。常见的方法有:药物(例如阿托品)、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周边离焦近视控制眼镜等。但各种方法具有一定优缺点,如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角膜塑形镜存在镜片护理麻烦、需要定期复查的问题,周边离焦相比前两者来着控制作用有限。
到底该不该戴眼镜?
有的家长不愿给孩子配戴眼镜,因为他们认为一旦孩子配戴了眼镜就摘不下来了,还有人认为配戴眼睛后眼睛会变形。其实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近视会导致视物模糊,而模糊的像会刺激眼睛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眼轴的增长,表现为近视增长较快。合适的眼镜才能保证视物清晰,从而控制眼睛度数的过快增长。而且,戴眼镜不会导致眼睛变形。首先,眼睛变凸是眼轴的增长的结果,不是因为戴眼镜导致的。其次,还有透过近视眼镜(凹透镜)看到的眼睛被镜框缩小了,再取了眼镜,就会造成视觉上的误差。所以,孩子如果近视了,则需要去专业的机构检查,然后配戴合适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