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关注民生 四川百姓得实惠感受深

09.12.2013  10:29

      党的十八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大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指向。四川在改善民生上采取了什么举措,下一步有什么考虑?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12月4日新华社)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真情关注民生,做到在改善民生上下真功、求实效,广大百姓得到实惠感受也深。
          真情重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红包”越来越厚。 仅今年,全省年初就安排1249亿元继续实施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百姓安居等“十项民生工程”;之后,又新增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等八项民生政策。截至10月份,已经投入1390多亿元。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多万人;资助中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8.9万人,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85万人;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建成27.33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另外,从全省公租房中拿出30%、约3万套房源向农民工定向优先供应,租金为市场租金的一半。
            真情对待,让干部转作风受教育,百姓得实惠。 坚持注重把民生工作与群众工作紧密结合,制定《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意见》,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等制度,促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联村帮户”灾区实践课堂教育活动,对口帮扶地震灾区、暴雨洪涝灾区760个重灾村,既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又帮助解决灾区群众实际困难。最近,又启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帮助群众解决上学、看病、饮水、行路、用电等民生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手中。
          真情扶贫,用实际行动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同步奔小康”。 2012年底,四川有农村扶贫对象750万人,特别是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四大片区”,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是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全省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推动贫困村向小康村、贫困户向小康户转变,今年将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0多亿元。同时,针对藏区特殊情况,启动实施藏区新居、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发展、扶贫解困“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把民生工作往细处做、向深处推,截至10月份已投入资金50多亿元。目前,这些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切实履行民生之责,四川还做到在抗震救灾和抗洪抢险斗争中,坚持生命至上、民生优先,在灾后重建中,把城乡居民住房重建摆在优先位置,启动了过渡安置房暖冬提升行动,对过渡安置房进行保暖、防寒改造,在冬季来临前将棉被、棉衣裤等御寒物资也全部发放到灾区困难群众手中,确保不让一户群众挨饿受冻等。
          总之,四川各级党委政府真情用实际行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奋力推进四川“三大战略”“两个跨越”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从而汇聚了干群一心抓发展、谋跨越的强大力量,目前,四川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