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视角下的真实 ——读苗勇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

03.03.2022  12:00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3日电 (马忠)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个名校“海归”,既不愿意在官场谋得一官半职,也不愿意留在大城市求得风光体面职业发财,而是从北到南奔走,带动一批“海归”投身乡村建设,并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和世界的平民教育事业与乡村建设工作,曾和爱因斯坦等一起荣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被美国前总统里根授予“消除愚昧饥饿总统终身奖”。他,就是被尊为“平民教育之父”的阳初。

苗勇著长篇传记小说《晏阳初》。

  作为世界上平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晏阳初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思想遗产,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除了一般的中国教育通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断代史著作及其他相关的学科史著作对晏阳初有专门的介绍而外,学术界还整理出版了晏阳初的文集、全集、论著选,研究晏阳初的专著和大量的报刊论文、学位论文。但是,还没有见过以传记小说的手法来展现其传奇人生的作品。

  作为晏阳初的同乡,作家苗勇以特有的热情和执着,用了十年时间,对生于1890年,逝于1990年的晏阳初的全部生命历程进行了不懈地探寻与追踪,创作完成了近50万字的长篇传记《晏阳初》。该书的问世,弥补了晏阳初研究的这一不足,填补了文学书写晏阳初的空白,丰富了晏阳初研究乃至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题材和学术宝库。

  人物传记的难写在于:它既要最大限度忠实于传主的真人真事,有依据而发,否则就会失去传史的意义;又要避免写成一般的年谱和流水账,或见事不见人枯燥无味的报表。那么,苗勇是如何艺术地、立体地、全面地展现晏阳初这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的形象和精神风貌的呢?我认为,其成功之道可以简单概括为:文学性与可读性并重,真实性与价值性统一,历史视野与全球视野结合。

  该书以晏阳初的人生事业行动经历为线索,既是单线的,也是放射性的结构。作品着重叙述和描绘了晏阳初在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实践过程中的智慧行动能力,科学探索、不惧艰难的追求精神,不计私利献身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赤诚情怀。展卷阅读,立刻能看出作者是一个讲故事的行家里手。

  从第一章“少年求学寒门男儿初长成”到第九章“心系故园此生绵绵无穷尽”,作者很好地运用纪实文学的基本规律和写人物的原则。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找到了一条故事情节展开的通道,让读者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入手,一点一滴地读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和丰厚的内涵。在领略历史风云、感受世事沧桑的过程中认识晏阳初其人。但作品在结构安排,人物命运书写上,又明显地运用了小说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一些表现手法。

  比如,写少年晏阳初与底层人民特别是大巴山“背二哥”的交往,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细节,以及中间对“背二哥”生存景观、性格刻画和乐观态度的描写,完全是小说的笔法。再如,写晏阳初1944年初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专访时,同样运用了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等方式,感觉和读小说别无二致。正是这些具体刻画和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目睹其人,耳闻其声,可以感悟到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情味。故事丝丝相扣,引人入胜,却不是任意虚构,任意延伸,而是严格遵守历史的真实和人物的真实。发挥作者想象力的优势,却也把故事控制在纪实结构的范围内,没有向历史小说方向伸展。这样的叙述控制反映出作者高超自由而又扎实严谨的艺术功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品为当代传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创新性的经验。

  写传记,掌握第一手事实材料很重要。为了写好晏阳初,苗勇在对晏阳初本人资料收集整理的同时,又专门系统全面地阅读写晏阳初的书籍和有关他的评论,并走访了晏阳初工作过的70多个地方(单位)和晏阳初亲戚朋友近100人。这些,都是为了获取、运用准确的材料,深入了解晏阳初的人生、生活和追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要喜爱传主,对研究对象要有深厚的感情。

  读完《晏阳初》,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似乎与晏阳初的命运起伏完全联在一起,喜爱和敬仰晏阳初也是作者写作本书的重要动机之一。正如苗勇自己在《后记》中所说:“这本书,它就是我对一位先贤长久仰望的结果,我从一个平民的视角对他进行着最真实的解读。

  从书中不难看出,作者采用的姿态是平视,对人物塑造特别接地气,以平静细腻的笔调描写传主日常的悲喜,一件件大事小事、细事琐事、奇闻轶事,作者莫不秉笔直书,如实道来。晏阳初的世界观、人生观、苦乐观等,书中均有真实而具体的描写,笔墨间又充满了深情。但很多时候是仰视,如第八章“举世瞩目功业千秋成伟人”,就是带着顶礼膜拜、高山仰止的心情去写晏阳初伟大胸怀和理想的。也就是说,自始至终作者都是满怀敬慕与赞赏的感情去构思行文运笔的,并把对传主的了解、体察、揣度和想象,都熔铸在对其准确而深切的把握之中,熔铸在对事件与细节的描写和开掘之中,但文字却又尽量写得纯净而蕴藉,力求从情感的深处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这种带着作者情感痕迹的创作手法,可以起到作者与读者“无缝衔接”的共鸣,而且,这种经由作者个体生命体验的写作方法,具有鲜明的现场感和立体感。

  当然,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要既能“”得进去,又能“”得起来,在描述的同时揉进自己的议论和评价。因此,写人物传记光有真实性还不够,还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挖掘历史人物思想和精神的时代价值,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更好地开创未来。《晏阳初》一书非常好地把真实性和价值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为我们讲述晏阳初的传奇故事,拨开云雾,再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晏阳初,而且还注重分析其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晏阳初的思想和精神的当代价值,领悟其人格魅力。

  作为一部“文学”传记,作者在叙事时,始终把人物放在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客观地记载和评价传主,真实地反映传主的本来面目,常常不自禁地发些议论和感慨,使得该书增加了几分“”的元素,有了“”的效果。另外,作者还对传记文学的启蒙叙事进行了自觉的扬弃,他用新闻弱化和文学强化来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综观各个章节整饬而精美的题目,足以看出他在新闻和文学、事件和文学想象间游走的本领。全书文采横溢,正叙、倒叙、插叙,手法灵活多变,弥漫着一股荡气回肠的神韵,可谓“情文并茂,形神兼备。

  我们说文学当随时代。这个时代的传记写作,已不同于以往,需要面对时代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改变。一方面,当代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世界上崛起,并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震动与变革;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全方位介入,让每一个人都处于不断变动的信息之中,给每一个人的命运带来了诸多的机会。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传记思维,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传记写作,以体现全新的历史观与文化观。以此来衡量《晏阳初》,作者从心灵接通传主,详细追述其长达百年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看到身着粗布长衫的少年晏先生,背负简单行囊,身怀救世之志,沿着茫茫蜀道,越过巍峨的米仓山,从蜿蜒曲折的巴河畔出发,翻越崇山峻岭,远涉重洋,求学美国,学成归来扎根定县,再把产生于中国大地的“定县经验”推向世界……它真实可信、形象可感,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一座宏伟而光辉的纪念碑。就整部作品而言,纪实的刚性与文学的柔性是高度融合的。无论是从信息量,谋篇布局,还是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来展示传主等,都是本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文艺创作原则努力实践的优秀成果!

  总之,这是一部有“”的书,一部书写光芒的大书。这部书看起来是写一个人物,力图延续一种精神,以真诚和感人的文学方式流传下去,但是有着很鲜明现实的意义,对于体现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很有意义。晏阳初这个人物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他心怀平民、情系家国,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得失。(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