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20年巨变看巴中:建设川陕渝重要枢纽联结地

26.12.2013  12:38

  巴中人“行路难”之痛

  巴中,全国第二大苏区首府,山幽水险,古有“秦川锁钥”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当年有12万巴中人参加红军,4万多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里,始终给人一种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印象。巴中,改革开放之初,“交通基本靠走”,就是到“十五”末,巴中仍是一个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机场、无港口的“四无市”。   “路不通时,1000元的电杆要5000元运费。养一头猪卖1000多元,抬一头猪到诺水河镇要花四五百元。”通江县诺水河镇小骡马村村民李朝海记忆犹新,10月25日,李朝海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还回忆起通车那天的热闹情景:2007年4月,小骡马村顺利通车,电杆拉到家门口,家家户户用上了电。通电那天,老百姓自发买来鞭炮在山沟里震响了近2个小时。今年7月,该村通水泥路的时候,老百姓再次自发买来鞭炮在山沟里震响了近2个小时。   “巴山‘背二哥’,干的牛马活,行走羊肠道,不幸滚下河。”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这首民谣,是上世纪巴中行路难的真实写照。   巴中位于大巴山腹地、川陕交界处,崇山峻岭,山路崎岖,艰险难行。   “当时巴中学驾驶的人都知道,要练车,只有到省道路枣林那段路上去。”驾龄40多年的董建刚师傅现在已退休在家,从部队转业回到巴中,几十年下来,他成了巴中交通的“活地图”。但至今忆起家乡交通运输的窘境他都摇头不已。   “巴中到恩阳现在只有十多分钟的车程,但在1993年前后,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有一年恩阳生姜‘烂市’,五分钱一斤还没人要,而在十余公里外的巴城售价却在每斤0.3元以上,你说这路难行害不害人?”董师傅所说的“害人”仅指经济方面的损失,而因路难行,导致害人的惨剧在巴中亦时有所闻。   1994年冬,通江县沙溪镇一户人家的老人凌晨突然病重,一家大小或背或抬,经过3个多小时的急行送到医院时,却因时间延误而回天无力,其家距离医院不过30余公里。   每年,全市100多万外出民工赶往周边城市的火车站、飞机场,南下北上,舟车劳顿之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每年,数千万吨全市所需的物资只能通过汽车在羊肠小道上运进输出。   虽然历经1993年设区建市后七年间的两轮交通大会战,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0323公里,比1978年增加5.4倍。但是,到2000年,全市仍有30%的乡镇和50%的村不通公路,已建公路等级也十分低下,晴通雨阻,运输能力特别弱,“行路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再次吹响“集结号”   2011年9月,市第三次党代会召开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节点。市委李刚书记的报告,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思想深刻,作为推动巴中“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把交通建设纳入“全域巴中”的大思路中谋划、推进巴中“开放高地”和“枢纽联结地建设”。时至2013年,在全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巴中要实现“次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仍是重中之重。   要实现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打破瓶颈”、“外通内畅”的路网建设乃重中之重。   市委明确提出要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巴中区位劣势正在改变,次级枢纽地位日渐凸显。进入新时期,尤其是2011年以来,巴中人又开始了一场新的交通建设大会战——打造川陕渝重要枢纽联结地。   “巴中以前为何贫穷落后?为何信息闭塞?为何招商引资成为困局?可以说一切都缘于交通之困!”2011年4月,市委书记李刚在市委工作会议上发出动员令,“以超常规的手段劈开山门,构建纵横大交通、打造川陕渝重要枢纽联结地时不我待!”   从中国地理版图上看,巴中位于川陕渝几何中心和中国地理版图的腹心地带,地域优势明显,但千百年来巍峨苍茫的大山却严重制约着巴中经济社会发展。至201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均排在四川21个市(州)后三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和川东北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战略,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巴中的关怀为巴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巴中的发展历史上,为了改变巴地蛮荒封闭的情况,古巴国的先人们经历了“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的艰苦开凿,建造了距今达3000年之久的米仓古道,打通了与陕西和中原的联系;巴中建地设市以后,初步修通了通向市外的低等级水泥路。市第三次党代会,巴中市委再次吹响了交通建设的集结号:着眼“全域巴中”,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把巴中建设成为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   一个宏伟的交通构架应时而出,并全面纵深推进。   按照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总体工作要求,全面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打造川陕渝重要枢纽联结地,加快构建“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畅通东西、贯通南北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纵,即成都—巴中—陕西、重庆—巴中—陕西高速公路和南充—巴中—汉中快速铁路;三横,即广元—巴中—达州、绵阳—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和广元—巴中—达州铁路;两环,即巴城绕城高速公路和连接四县(区)高等级环线公路;一航,即航空运输。   在已建成通车的巴(中)广(元)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巴中将建设高速公路410公里,完成投资351.30亿元,进一步完善高速网络。在抢抓机遇修建高速公路的同时,巴中还全力争取到国家铁路建设项目。   “三纵三横两环一航”大交通的建设,巴中将实现200分钟至成都、西安、重庆的交通圈,从而彻底告别边缘化,成为川陕渝重要枢纽联结地。   这也是一个提振老区人民精气神的时间表:   ——2012年启动建设巴城绕城高速、连接四县(区)高等级环线公路。   ——2013年建成巴南、巴达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2013年建成巴陕高速公路巴中至南江段,2015年建成巴陕高速公路南江至陕西段和巴达铁路。   ——2013年前立项建设巴中机场,积极构建立足川东北、连通川陕渝、辐射中西部的航空支线节点。   “我市各条高速公路建设,是在突破一项项技术难关和全力以赴赶进度中延伸的。”市长周喜安说。交通承载经济发展重任。一张交通图,见证巴中交通建设在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中快步前行,体现了“速度巴中”建设最新成果。   构建“全域巴中”交通网络   自2011年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战略,明确了路径和重点。   巴中未来的发展蓝图已经描绘!   巴中正在探寻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空间、新路径、新动力。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公益性、先导性产业,是联系城乡的桥梁,是统筹城乡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率先统筹城乡交通运输发展。   2012年7月20日,在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上千人干部职工的讨论学习会上,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熊彬兴致勃勃解读巴中今后交通建设的新蓝图——   发展目标:集中攻坚,突击会战,全面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国省干线改造,建成农村公路网络,到2013年,高速公路成为对外连接的主要交通方式,国省干线路面等级大幅提高,农村公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市、县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的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川陕渝重要枢纽联结地和秦巴地区人流物流集散地基本建成。   具体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完成公路、水运交通建设投资584亿元,全面改善全市交通运输环境。   投资327.85亿元,加快高速公路建设。2013年前建成巴南、巴达高速公路、巴陕高速公路巴中至南江段,2015年建成巴陕高速公路南江至陕西段,全面建成巴中—广安—重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4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01公里,其中巴中—通江—万源高速公路巴中段长72公里,巴中—绵阳高速公路巴中段长29公里。   投资184.1亿元,加快干线公路改造。以国省干线建设为依托,构建市、县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的城乡交通体系主骨架。“十二五”期间,建设或改造国省干线公路和旅游公路1708公里。其中:改造S201线和现有省道城市过境公路287公里;改造省道公路291公里,拟将S101线、S202线、S302线升级为国道;改造县道公路660公里,拟将通仪路、通武路、万旺路、万广路、营万路5条重要县道升级为省道;建设高速公路重要连接线62公里;建设或改造旅游公路408公里。   投资64.72亿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按照“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要求,在2014年6月底全面完成“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改造县道公路550公里,建设重点乡镇联网路1602公里,建设通村通畅公路5408公里,继续实施渡改桥工程,并对农村公路的独立桥、危桥进行改造。   投资11.9亿元,加快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站场建设投资11.19亿元,建设公路物流港1个、公路物流中心4个、货运场站5个、客运枢纽站1个、县级客运站10个、农村客运站114个。水运投资约0.71亿元,整治航道130公里,建设枢纽码头6个、小码头58个、渡改人行桥42座、公益性渡口71个。